稻瘟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生无法治疗,可引起大幅减产,造成白穗甚至绝收。其发生程度主要受菌源基数、品种抗性、栽培管理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据天气预报,8月底到9月上旬我市以多云天气或过程性雨日为主,此时正是水稻大范围破口期,适温高湿(26-28度,相对湿度90%以上),多雾重露,穗颈瘟发生概率将大大增加。结合近几年来,我市稻瘟病发病呈逐年上升态势,将主要发病原理和防治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危害部位

主要危害叶片、茎秆、穗部。因危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1)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由种子带菌所致;(2)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可使叶片大量枯死,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3)节瘟、穗颈瘟发生于孕穗抽穗期,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

2、常见病斑类型

(1)叶片病斑:主要有2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数近圆形或椭圆形,斑上密生青灰色霉层。在气候潮湿、晴雨交替,施氮肥过量,生长嫩绿的稻田易发生急性型病症,;二是慢性型病斑,为梭形或长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在空气干燥时病害扩展慢,一般急性型病斑发展成慢性型病斑。

(2)叶鞘病斑:常发生在叶鞘与叶片相连的部分,向叶片和叶鞘两方扩展,又叫“叶枕瘟”。

(3)茎节病斑:常在抽穗后发生,在茎节上生黑褐色或黑色斑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4)穗颈病斑:常在穗下第一节穗颈上发生淡褐色或黑绿色的变色部分,初形成褐色小点,扩展后使穗颈部变褐,影响结实,形成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5)谷粒病斑: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3、传播途径

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稻瘟,同时,病害的扩展靠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

4、发病因素

4.1田间管理

(1)施用的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施用氮肥过多或过迟,植株生长过嫩,抗病性降低易发病;(2)未及时烤田,或烤田不好,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排水不良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的田块易发病;(3)栽培过密,田间通风透光差,虫害严重的田块易发病;(4)管理粗放,田间及四周田埂杂草丛生的田块易发病。

4.2气候影响

长期连阴雨、长期灌深水、气候温暖、日照不足、时晴时雨、多雾、重露有利于发病。

4.3品种影响

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

4.4生长影响

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

5、防治技术意见

穂稻瘟病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生无法治疗,因此,要立足预防为主,做到因地制宜、把准时期、科学防治。

(1)要打准破口适期。对已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水稻,防治时间应根据水稻破口情况而定,做到破口一块用药一块,破口标准为一块田内80%左右的稻株开口5-8公分,此时即可用药防治,过早过晚防治都会影响防治效果。

(2)要选准药剂。目前我市稻瘟病主要防治药剂为20%井·烯·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75%三环唑水分散粒剂。

(3)要根据气候调整用药。如果破口阶段遇低温连阴雨天气,在齐穗期(破口后5~7天)要用好第二次药。

(4)用足药液量。水稻穗期群体较大,病虫害在水稻上中下层都有分布,防治时必须要有足够的药液量才能保证防治效果;

(5)用药时田间要建立水层,药后必须保水2-3天,以起到提高防治效果的作用;

(6)要统筹稻曲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一并打好防治总体战。要选用对路药种、用准药量、用足水量,提高防治质量,保证防治效果。要科学、合理、轮换用药,选择绿色安全药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