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株多穗掰不掰?有农户去掰,10分钟就放弃了,咋回事?

玉米抽穗授粉以后,一株玉米结了多个玉米棒,会增产还是会减产?掰不掰?这些都是农户们每年所热议的话题。

上述现象被称为玉米多穗,正常情况下,一株玉米结一个玉米棒,把整株的营养都集中向单一的玉米棒注入,有利于提高产量。

如果一株玉米有多个玉米棒,该株玉米的养分会分散,而营养不是无限的,当养分被2个玉米棒,甚至是3-5个玉米棒,同时来争抢时,就会出现哪一个都无法吸收充分的现象,也就导致每一个玉米棒都比较小,有些甚至都不结籽,形成无效棒(但养分是吸收了)。

这种情况下,多棒所加起来的产量,还没有单一玉米棒的产量高。从农户们实际种植情况来看,这个结论也成立,在目前普通大田环境种植下,一株多棒没有一株单棒产量高。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在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以及高肥多水的管理下,有些一株两棒的玉米田,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只是要求相对严格一些,不适宜大众化。

继续深入探究,如果玉米一株多棒能增产(甚至有一株多棒产量能翻倍的说法),那么对于种子生产厂家来说,一株单棒的品种早就不生产了,只育种一株多棒的品种。

而对于农业农村部,也早就让农民朋友种植一株多棒的品种了,一株单棒会淘汰。这样的话,我国的玉米产量将会非常充足,也不用考虑进口的事情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玉米总产量5544.1亿斤,而单产只有429.1公斤/亩,也就是每亩大概860斤的产量。如果一株多棒产量能翻倍,每亩达到1720斤(或者按照1500斤来说),所造成的影响将不可估量。

通过上述一系列分析,从当前的种植技术来说,玉米一株多棒不可取,一株单棒才是高产的基础。

根据小帮手实际观察,玉米出现一株多穗的地块占比并不大。主要和品种、肥水过大、种植过密、气候因素等有关,或者是多种因素碰在了一起,所造成的一株多穗。

对于常年种植玉米的老农们来说,都清楚一株多穗不好,能去掰掉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掰掉,并且时期选择越快越好,不要等后期了再去掰,就失去了意义。

可是,考虑到实际情况,却有不少农户不去掰掉多穗,有些是因为没时间,有些是因为太麻烦,而无法进行。

前几天,小帮手就收到一位农户发来的照片,他家的玉米出现了一定的多穗现象,也去掰了,但是,还不到10分钟就放弃了。

原因是温度太高,即便是下午去掰,温度也在30度以上。再加上此时玉米植株较高,导致玉米田里面的温度更高,还比较闷热,根本无法长时间在里面作业。

最终没办法,放弃了掰掉里面的玉米多穗,只是把田间地头、地边处的玉米多穗掰了一部分。至于里面的多穗植株,就不管了。

综合多种因素考虑,玉米多穗到底掰不掰的问题,大家量力而行,根据玉米的具体长势、环境、天气等来决定。

第一种情况:如果种植面积不大,又不嫌麻烦、不怕辛苦的农户,可以去掰掉玉米多穗,每株只保留一个即可。建议选择晴朗天气的下午进行,雨天尽量不要去操作。

第二种情况:如果种植面积比较大,则不建议去掰了,人工成本较高,比如种植几百亩上千亩的农户,请人工去掰多穗,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仔细算下来不划算。

第三种情况:如果该地块玉米多穗数量多,也不建议去掰了。比如,一亩地播种了4500粒,有4000多株的成株玉米,其中,2000-3000株都出现了多穗(甚至更多),那就没必要去掰了,下一年再种植玉米时,建议更换品种。

简单总结一下,多数种植情况下,玉米多穗不仅不会增产,还会造成减产。建议有条件的农户去掰掉,如果条件不允许,在以后种植过程中,品种的选择以及种植管理方面多留意,尽量减少玉米多穗的出现。

问问大家,你种植玉米遇到多穗时,会选择掰还是不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