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玉米“空秆、超短裙”,南方锈病预计重发,涉及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如何应对→

今年5月至6月下旬,河南遭遇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干旱,全省玉米播期拉长。6月入梅后,江苏降水持续偏多,7月中旬出梅后迅速转入高温伏旱。安徽6月上中旬干旱、7月上中旬阴雨寡照,8月初持续高温影响。湖北江汉平原遇近40天的持续极端高温天气。

全国农技中心引发通知,今年玉米南方锈病在黄淮海玉米主产区偏重至大发生,全国预计发生面积8000万亩,发生流行盛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

此前,豫南等地区农民反映,少数夏玉米穿上了“超短裙”,还有个别的空秆、结实不良等现象。各地玉米生产实际情况如何,灾后如何补救?


一、各地玉米生产情况



河南:5月底前播种地块,部分玉米出现了明显的包叶不严“超短裙、空秆、花粒等结实不良现象。而同一地区,6月8日后播种的同一品种表现基本正常。据了解,6月份持续干旱,七月中上旬阴雨寡照,形成涝灾,部分地块出现积水严重,排水不及时导致受灾,甚至个别地块的玉米被淹死。河南省个别地块出现了玉米雌雄分化和穗发育异常症状,主要表现为雄穗发育不良,如雄穗小花败育,雄穗小穗败育,雄穗主轴或分支部分骨架化。雌穗发育不良则表现为苞叶变短、吐丝困难或无花丝吐出,出现滞育穗或空秆。

江苏:6月入梅后全省降水持续偏多,7月中旬出梅后迅速转入高温伏旱,不同地区气温偏高2-3°C,但未出现40°C以上极端高温天气。总体来看,晚播玉米播种略有推迟、生长不平衡性较大,苗情类型复杂,生育进程较常年推迟1-3天。早播玉米散粉高峰即将结束,晚播玉米陆续开始散粉吐丝。淮北高温即将结束,对晚播田块的散粉结实影响较小。前期持续高温主要影响淮河以南及东部沿海即将收获的春玉米,影响籽粒灌浆,粒重和容重不足。
安徽:目前大部分玉米处于抽雄吐丝期,早播玉米处于籽粒灌浆期,晚播玉米处于大喇叭口期。当前各生育期玉米总体长势正常,但受6月上中旬干旱、7月上中旬阴雨寡照,8月初持续高温影响,部分品种存在不同程度的苞叶短、雄花败育、雌雄不协调、花粒现象,预计未来高温仍将持续,并可能叠加干旱,生产上需做好高温干旱应对工作。

湖北:6月初至7月中旬,江汉平原遇近40天的持续极端高温天气。此时正值春玉米抽雄散粉期,夏玉米拔节期。持久的高温天气影响春玉米正常抽雄、散粉,导致春玉米结实率较低,夏玉米无法正常生长,其中襄阳市各区县影响最为严重。5月25日前播种的夏玉米抽雄吐丝期错过了高温,对结实率影响不大;5月25日后播种的夏玉米6月份受涝严重,吐丝授粉阶段又遇高温,玉米受到高温干旱叠加影响。
湖南:7月上旬至下旬湘中、湘南持续高温干旱对春、夏玉米产量均造成一定影响。春玉米处于灌浆后期,受高温影响,部分地区存在灌浆期缩短、灌浆不充分、粒重下降等现象;夏玉米处于大喇叭口至抽雄吐丝期,高温干旱影响花粉活力,造成花期不遇、授粉结实不良、出现花粒与秃尖等现象。目前春玉米基本收获完毕,前期高温对玉米产量影响有限,夏玉米播种面积不大,主要影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二、专家实地调查指导



8月6日-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玉米产业专家团赴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多地调研高温对玉米生长影响及其受灾情况。8月13日,由来自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的教授专家团,走进河南省驻马店市的田间地头进行了实地考察。
经过调研发现,今年在豫南地区(驻马店和南阳地区)播种期在5月底—6月5日前的玉米都在雌穗发育关键期遭遇强降雨,光照时间严重减少,造成叶片光合能力下降,物质供应不足,出现穗发育异常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建生:据今年与去年气象数据对比显示,2023年7月上旬日照平均时间为5.9小时/天,‌而2024年,‌7月上旬日照时间减少至2.6小时/天。‌同时,‌2023年7月上旬的总降雨量为92毫米,‌相比之下,‌2024年同期的降雨量高达211毫米,‌增加了一倍以上‌。
5月底种植的夏玉米,‌在6月底7月初玉米正好进入雌雄穗分化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低温寡照、‌过量降雨以及根系泡水等不利条件,‌均会对玉米雌穗发育造成显著影响,‌导致果穗出现“短裙”现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薛吉全:今天走访考察不同地块,不同播期,不同品种在同一极端天气影响下的长势情况表明:播期在6月8日后的地块整体表现良好,再加上优良的田间管理,雌穗发育未出现畸形现象,总的来说,适合的播期,用好品种,做好管理,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刘天学:这一侧对阴雨寡照极端天气更加敏感的品种,茎秆比较细,授粉已经结束,出现空秆无穗,有穗的个头也很小,属于典型的雌雄穗发育不协调;另一侧品种,茎秆比较粗壮,果穗的长势情况来看,一部分出现包不严现象,大部分包裹还是挺好的,但结实性相对好一些。
当前,秋粮正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前期降雨多,田间湿度大,玉米更易发生病虫危害。专家建议,应结合‘一喷多促’及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力争秋粮丰收。
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提出,玉米应对高温抗逆,一是及时进行灌溉降温补墒。出现旱情的田块及时灌溉补墒,有条件的地块进行喷水降温,防止高温干旱叠加影响,确保后期充分灌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田块杜绝大水漫灌,防止玉米肥料迁移引起大豆旺长。
二是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玉米花期遇到大于38℃高温,采用人工拉绳、竹竿赶粉等方法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大面积地块可采用无人机超低空飞行扰动促进散粉。
三是科学补充肥料促植株生长。对肥料不足的玉米结合灌溉及时补施穗肥、粒肥,穗肥亩施尿素15-20公斤,粒肥亩施尿素5-10公斤,基肥磷钾不足的,追肥改用高氮含硼含锌复合肥。及时喷施叶面肥或含腐植酸类的抗旱剂,降温增湿,增强植株抗旱性。
四是中后期“一喷多促”抗逆稳产。针对南方锈病、小斑病、茎腐病、穗腐病等病害,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棉铃虫、蚜虫等虫害,采用高效飞防技术科学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同时有针对性加入磷酸二氢钾及芸苔素内酯等护壮类生长调节剂,防止后期早衰,保障玉米稳产丰收。


三、综合防治南方锈病



近年来,玉米南方锈病呈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趋势,已成为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近期适温、高湿的气象条件十分有利于玉米南方锈病远距离传播、沉降侵染和暴发流行。


8月13日,全国农技中心引发《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技术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据预测,今年玉米南方锈病在黄淮海玉米主产区偏重至大发生,全国预计发生面积8000万亩,发生流行盛期为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为加强玉米南方锈病防控,特制定本意见。
01
防控策略

玉米南方锈病可防、可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健康栽培和田间管理,以保功能叶、促灌浆、保产量为目标,抓住大喇叭口至吐丝期的关键窗口期,结合秋粮作物“一喷多促”,及时选用对路药剂进行预防控制。
02
防控技术

(一)科学选药防治。根据玉米南方锈病应急防治推荐用药名单,在发病初期选用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氟环唑、醚菌酯·氟环唑、嘧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嘧菌酯、氯氟醚菌唑·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戊唑醇等药剂,按照标签推荐使用剂量叶面喷雾防治,视发病严重度、气候因素,隔7—10天再次施药防治。施药时可添加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或芸苔素内酯、三十烷醇、噻苯隆、芸苔素内酯、胺鲜酯、二氢卟吩铁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玉米植株恢复生长,提高抗病、抗倒伏、抗逆能力。
(二)安全高效施药。合理选用施药器械,优先选用植保无人飞机等航空植保器械喷洒作业,作业时环境风速应小于3级,亩喷液量1.5—3升,并在药液中添加植物油类、有机硅类和高分子聚合物类的沉降剂、抗蒸发剂等适宜飞防的助剂,根据株高和种植密度调整喷液量,确保整株叶面均匀喷雾。施药时间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选择在上午9点前或下午4点后进行,遇风力大于3级以上或下雨天气,应停止施药。作业人员应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避开喷雾下风位,严禁在施药区穿行,作业时禁止吸烟及饮食。
03
防控要求

(一)强化责任落实充分认识抓好玉米南方锈病防控对保障玉米稳产丰收的重要作用,切实落实“政府主导、属地负责”防控工作机制,立足预防、抓早治小,加强组织领导,细化防控措施,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强化统防统治。结合秋粮作物“一喷多促”,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行统一施药喷防作业,切实提升玉米南方锈病防控时效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三)强化指导服务。各级植保机构应加强监测调查,明确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危害情况,细化技术措施,突出把好选药、用药关,关键时期深入一线开展指导服务,确保防控技术措施落实到田。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以及发放明白纸、技术培训、田间观摩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玉米南方锈病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控的必要性,普及病害防控知识技能,提高种植户防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源丨大象新闻、中国农科院玉米产业专家团、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网等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KNOW M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