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开种天价玉米 一穗生玉米能卖9.9元!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土地解冻,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区之一的吉林省,即将进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的第一个春耕期。

去年秋季以来,玉米价格一路走低,但在处于中国“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中部地区,一些种粮大户却正在“逆势”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他们为何敢于逆势加码?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一穗生玉米能卖9.9元,凭什么这么值钱?

吉林省德乐农业合作联合社负责人李德乐的玉米在当地被称作“天价玉米”,因为他的玉米在网店的零售价一穗就能够卖到9.9元。29岁的李德乐,家里也是种玉米的,打小就看着家人和乡亲们种出的玉米一样,然后按斤计价、论吨卖玉米,他就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定要种出值钱的玉米来。

2016年,李德乐一共种了30垧高端玉米,成品率为60%。虽然这个成品率不算高,但销售情况还不错,这让他尝到了甜头。今年,李德乐不仅打算把新包来40垧地种植高端玉米,还对原有土地的种植品种也进行了调整,高端玉米的种植面积由去年的30垧增长到了100垧。

在他看来,土地面积的扩大意味着成品率的提高。但这样的决定,让他的团队颇感压力。因为去年他们种植了30垧地,收获的六十万穗玉米现在还有2万穗没有卖出去。按照李德乐的估计,今年的成品率将达到80%,每垧地将收获3万穗玉米,100垧地就是300万穗,去哪儿才能找到如此巨大的市场呢?而且9。9元的玉米不是普通消费者能消费得起的。

但是“逆势接盘”的李德乐有着自己的考量。他告诉记者,产量上,有了第一年的经验,平均每公顷将由2万穗提升至3万穗;质量上,规模化发展后,因为田间精细化管理,无化肥无农药,玉米质量好,平均每穗价格可以达到零售价9.9元,是普通玉米的20倍;而在投入上,可以降低大型农机、光纤、监控设备等的使用成本。合计下来,2016年他种植一穗玉米的成本在4块钱,今年可以节省五毛钱。

玉米价格悬殊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虽然说,目前玉米价格低迷、库存较大,适当调减玉米种植势在必行。但是在处于中国“黄金玉米带”的吉林省公主岭市我们看到,扩大种植面积对于大户来说,不仅仅降低了土地的承包费,还能够让现有的机械得到充分利用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因此玉米价格走低对他们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那么玉米到底应该怎样种才能有“钱景”呢?

去年,李德乐凭借高端玉米,在玉米价格不景气的大环境下还赚了一笔,但这条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道路,他也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少学费,因此“品质”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现在始终悬在他的头上,比如挑种子,李德乐标准就不仅仅是有没有破损、能否出芽这么简单了。他还要求把小种子挑出来。当他发现库房里村民挑完的种子里还混着小种子,当即便要求把挑好的种子重新再挑一遍。

这些种子是李德乐专门从甘肃的育种基地买回来的,25块钱一斤,一垧地就需要40斤。这些种子的价格原本就比普通种子高,而且在出厂前已经挑过一遍了,但是如果按照李德乐的要求,就还要再淘汰10%。同时,现在种植不施农药、不用化肥,产量最多只能达到传统种植方式的一半。

杨屹巍是吉林省公主岭市农业局的局长,在他看来,玉米市场从政策市向市场化定价的转变,对于高质量玉米将会有较高的需求,当地农户也必须积极控索调结构、转方式、找市场,才能迎来阵痛后的新生。公主岭的玉米不是卖不出去,主要是玉米的价格问题,一定是要求好的玉米的质量,卖出好的价钱。

玉米怎样种才能有“钱景”?

目前,我国玉米出现过剩,尽管有大量替代品进口等原因,但根源还是结构性的,“大路货”多,优质专用品种少。因此,规模经营做强就离不开对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赔得倾家荡产,就有人赚得盆满钵满。加快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化种植,通过大幅度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种玉米照样能赚钱。对于身处“黄金玉米带”的种粮大户来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