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之一 阶梯电价那点儿事

乱弹之一 阶梯电价那点儿事


早些年老百姓家里基本没有啥电器,最多也就是一两个灯泡,后来有了收音机鼓风机电熨斗电吹风,再后来有了收录机电视机,再再后来什么洗衣机、电冰箱、音响,农村有水泵、打棒子机都有了,(打棒子机就是小型玉米脱粒机的俗称)因为电器少,家庭电表就不用装那么大的,按老百姓的说法,一安的最多三安的电表就够用。后来家庭里的电器越来越多,小电表就不够用了。(具体电表这个“安”是啥意思,我也不知道)

阶梯电价7月起全国正式试行2012年06月14日。

据说是节约资源,据说是保护环境,每个月每户家庭定额180度电,一年2160度电,超过定额阶梯电价,就是加钱。

以前说过阶梯电价,后来我发现,在北方很多人对阶梯电价不感冒,我就奇怪,为什么人们对阶梯电价不关心,明明是变相涨价变相的搜刮民财,怎么人们就不理会儿呢?当初可是打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道德大旗来绑架百姓的。据说南方如果夏天开空调制冷冬天开空调制热,电字如脱缰的野马蹭蹭的往上窜,电费一个月好几大百,那么阶梯电价就有了用武之地。在北方夏天不那么太热不常用制冷,冬天有暖气,空调基本不用,但是现在的家庭电器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以前没有的空调、热水器、电脑、抽油烟机、电磁炉、电饭煲、微波炉、烤箱、电饼铛、吸尘器等等,充电的电动剃须刀手机电动车等很多人都购买了,新潮的人家、有条件的人家买一些咱想不到的没有见过的电器多了去了,如果电器多一些,人口再多点儿,每年2160度电就不够用了,可是人家是老虎拉车不管那套,该加价加价该加钱加钱,它们才不管你人口多寡呢。

为什么人们对阶梯电价不感冒,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2017年11月的一天去交电费,看到一摞电费条子,我就捎儿看了看,结果几十户人家就我们两家已经超额,11月份就已经超额200多度电至400多度电,超额电字的都是家庭人口多家中有老人常在家做饭的,一般的使用一千三四百度至一千六七百度的基本都是年轻人人口少的居多。

晚上掌灯以后饭口的时候看看周围楼房,黑乎乎的一片,当然这里有一些空置的楼房,(老城区空置房极少,空置房多的一般是新小区)那么没有空置的楼房里的人去哪里了?答案就在灯火通明的小饭店大酒楼大排档路边摊。看似某些家庭的电费没有超额,但是他们去酒楼饭店消费,酒楼饭店不用能源麽?答案是肯定的,酒楼饭店没有能源也做不熟饭菜。一些人早上匆匆忙忙的起床,去早点摊儿吃一口,中午在单位叫外卖对付一口的也有,单位有食堂的去食堂吃的也有。晚上呼朋唤友的又去酒楼饭店,有的人没有人请还想方设法的蹭饭,蹭吃蹭喝的大有人在,吃转弯抹角的白食,不然回家还是叫外卖,基本上就不在家做饭,也是,人口少的家庭,不值得做饭,何况现在的年轻人懒到只想饭来张口,费劲巴力的做饭干甚?去外面吃,不光省去做饭的烦恼,连刷碗都省了,有的年轻人倒是偶然在家做饭,一天刷一次碗的不在少数,早晨吃完饭以后碗就扔在饭桌上,中午拿干净的饭碗吃饭,晚上同样如此,吃过晚饭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刷碗,这倒好,连自来水都省了若干。有的人家一年也消耗不了一袋米一袋面,他们“羊活着”麽?当然不是,那么他们既然没有喝西北风度命儿又没有“羊活着”,怎么生存的?问题是,人只要生存、生活,必然有消耗,而且这消耗是有一定量的,但是总不能用电饭锅做饭的时候为了节约能源提前关闭吧?烟机不能在不炒菜的情况下空转吧?阶梯电价的出台,目的是控制人们用电,减少能源浪费。可是,是个人都明白:电是生活必需品,电费高了,我的手机就不充电了?不上网了?不做饭了?不照明了?所以,这个政策其实就是变相提高电价盘剥百姓。因为人家是垄断行业,利益集团是不怕一家两户**的,对于垄断集团的明抢暗偷,一盘散沙的弱势群体只能是被无条件宰割。

人们在家里没有消耗能源,在外面照样消耗能源,只不过酒楼饭店的用电没有阶梯电价,本来商业用电就是高价,电价就是民用电的二倍,垄断的电力部门当然特别高兴商业电的消费,对低于商业电价的民用电的阶梯电价,也是搜肠刮肚想出来的搜刮民财的好方法。有人说现在不是市场经济,马上有一些人急吼吼的跳出来鼓噪反驳,市场经济是用行政手段卡老百姓的脖子麽?老百姓多用一点儿电就阶梯电价,这叫什么事啊。


最后就是,能源照样消耗甚至消耗的更多,一点儿也没有省下,只不过把消耗的主体转移到了商家,同时把人口多在家做饭多的人家阶梯电价的钱也搜刮上来了,墨索里尼总是有理。

有一篇报道,说美国有小孩子的家庭,在晚上各个房间灯火通明,这不是浪费麽?原来人家以人为本,怕小孩子在黑暗的环境里摔倒。我真心希望咱这也能用电不用算计。


“电力市场疲软,”电力市场都疲软了还不鼓励居民用电?还死抓着阶梯电价不放,什么逻辑?也许人家对居民用电占比%几不在乎,那也不能蚊子腿上剔精肉跳蚤身上刮油啊。

2019年又超额电字800多个,又贡献给电力部门阶梯电价几十块钱。不在钱多少,这明目张胆变着法儿的巧取豪夺实在是有点儿不要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