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山东农民起床后,发现长在地里的十几吨玉米,一夜间全消失
2017年10月,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闫庄村的村民老陈,早早吃完早饭便带上收割工具前往自己玉米地。
“今年玉米长势好,指定能卖个好价钱。”出门前,老陈乐呵呵地对老伴儿说着,一想到玉米大丰收,老陈的脚步也不由得轻快了起来。
可当他兴冲冲到达玉米地时,眼前的场景却让他彻底傻了眼。
昨天下午还好端端长在地里的玉米,一夜之间竟不翼而飞!

“你家的玉米也不见了?”同村的两人见老陈站在自家玉米地发愣,上前询问。
这一问才发现,三户人家的玉米全都一夜消失了。
于是,三人匆忙赶往了村委会警务室门口,将情况告诉了警务助理老袁。
离奇消失的17亩玉米
“出事了,老任,我们村里三户农户的17亩玉米一夜之间全部不见了。”一大早,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渡口驿乡派出所民警任洪伟,刚刚走进办公室,就接到了来自警务助理老袁的电话。

任洪伟心里咯噔了一下,二话不说,拿起外套就赶往了闫庄村。地里的粮食那可都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玉米却消失不见,可以想象将对村民造成多大的影响。
“任警官,你可得帮帮我们啊。”
“前几天来看,感觉玉米还不是太成熟,想着过几天再来收割,谁知道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一到闫庄村,三位村民便将任洪伟团团围住,你一言我一语的,请求他替自己做主。
在村民的带路下,一行人来到了事发地,在了解了情况后,看到眼前的光秃秃的土地,任洪伟意识到了事情似乎远比他想的要严重的多。

农民之事无小事,任洪伟立即将事情上报上去,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夏津县公安局立马派出民警前来调查。
史无前例的的偷窃事件
村里三户人家将近二十亩地的玉米,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闫庄村,甚至连隔壁村庄也听到了风声,一时间人心惶惶。
不少人连夜收割起了玉米,甚至有些人家专门在地里搭起了简易帐篷,整日守着,生怕也跟老陈家的玉米一样,消失的不明不白。
“这搁谁家谁受得了,我爹妈听说这个事,都担心的吃不好睡不好,就想着赶紧把地里的玉米先收了。”

“这么多的玉米一夜之间悄无声息地不见,这可真是太奇怪了,我看说不准就是这附近的人干的。”
村民们议论纷纷,对走访的民警说起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心。村民的恐慌在民警们的意料之中,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性。然而一圈走访下来之后,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三位受害人平日里与人和善,没有仇家,也没有欠外债的情况,而对于土地无比熟悉的村民来说,收割错户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案件侦破过程疑点重重

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办案民警准备将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
17亩地的玉米全部收割不是一个小数目,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不留下蛛丝马迹,不排除已经进行了销售,或转运。
于是,办案民警立刻对周边的粮食收购站、运输站等地进行了走访摸排。为了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民警对沿路的监控摄像一一进行了查看,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仍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办案民警决定调整思路,重新回到闫庄村,回到案发地点进行勘察。

在对玉米地重新勘察的过程中,一位有经验的民警突然灵光一现,“能在一夜之间将地里玉米收割干净,除非是用的大型收割机啊!”果然,在仔细对比收割机的行数之后,民警确定,事发地的收割痕迹是四行大型收割机所收割的!
“我曾经见过四行大型收割机工作,几亩地的作物不一会儿时间就能收割完成,收割完后的土地,与老陈家的土地状态是一个样的。”民警说道。
有了这一线索,民警当即调转调查方向,因为四行收割机体型非常大,平日开在路上一定会引起村民注意,所以民警判断,涉案人员应该离村庄不会太远。

只是,事发地点没有监控,这为民警调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老伴儿本来身体就不好,发生了这个事后,已经病倒在床,饭也吃不下......”
想起受害人老陈那张伤心又无奈的脸,在经过一番考量后,民警决定采用最累的方法,逐一排查村落附近所有监控。
新的转机终于出现
逐一走访工作量极大,不仅要调查公共场所的所有监控,私人设置的监控摄像也不能放过,虽然累,民警们却毫无怨言。

只是走访已经接近尾声仍然毫无头绪,办案人员的心也渐渐沉了下去。如果连这个办法都行不通,流传在村民间的各种流言势必会更加旺盛,恐慌情绪恐怕会进一步高涨。
就在民警们愁眉苦脸的时候,其中一组摸排人员终于传来了好消息!他们在一家养鸭场的监控中,发现了案发当晚的全过程。
原来,这个养鸭场其中一个摄像头正对着老陈家的地,事发当天六点多,一辆大型收割机和三辆运粮车出现在了老陈及另外两户人家的农田附近,直到十点多才收割完毕离开。

这一消息让办案民警大为振奋,虽然摄像头的画质比较模糊,看不清牌照,但一旦锁定了涉事车辆,再调查起来就轻松得多。
在重新梳理了监控视频之后,民警很快锁定了村子西边的一户宋姓农户。
警察到达宋某家时,宋某正在家里喂养鸡鸭。被带回警局的宋某面对民警的讯问,很快将另外三人也一起交代了出来。
“我们是被冤枉的啊,警察同志,您可得调查清楚。”突然被带进警局,宋某四人也感到无比委屈。

“是有人出钱让我们收割那片玉米的,如果知道是偷窃行为,就是再借给我们一百个胆子,我们也万万不敢做出这样的缺德事来啊。”
据宋某交代,事发当天,有一个人到他家,要求宋某连夜收割那片地里的玉米。由于那人出手大方,还给了赶工费,宋某便也没有多问,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只是没想到,这一答应,给自己答应出了麻烦来。
偷窃玉米的真正嫌疑人浮出水面
当民警讯问宋某犯罪嫌疑人的有关信息时,糊涂的宋某却是一问三不知,只知道对方操着本地口音。

好在宋某家院子里装了监控摄像,民警调取监控,结合宋某所说的本地人口音,当即在村子及周边进行了摸排走访。
在案发之后的第十一天,经过宋某的辨认,民警终于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闫某,并将其逮捕归案。
面对到访的民警,闫某似乎早有预料,并未做出反抗,只是带着歉意的目光看向家人,便随着警察回了警局。
在警方的资料档案显示,闫某是家里独子,上有三个姐姐,都已出嫁,他自己也结婚,并且有一双儿女。

平日里,闫某靠打工和倒卖粮食为生,一年到头,也能剩个一两万块,这在当时的闫庄村来说,算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的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的人,究竟为了什么原因走上这条犯罪的道路呢?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终于慢慢浮出水面。
原来闫某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其岳母造成的。
岳母的排挤使闫某铤而走险动起了歪脑筋
在村民的评价中,闫某是个勤劳本分的人,除去本身在县城的工作,闲暇之余,他也会收购粮食,以此来增加家里的收入。

只是收购粮食需要一定的本金支持,闫某虽然有固定收入,但这收入却也只够维持家庭开销。
于是闫某往年都是先从岳父手中借一部分钱来进行倒卖粮食,等赚了钱,再连本带利一起还给岳父。
岳父对这个勤劳肯干,还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女婿很是支持,只要是闫某来借钱,从来都是二话不说把钱给他。
只是,岳父的这一行为却让一向看不上闫某的岳母颇为不高兴。

每当村里有人夸闫某是个难得的好女婿时,闫某岳母便总是不屑地反驳,“哼,就那个穷小子能有什么出息,他要是真有出息,就不用总是来找我们借钱了。”
“这些年赚了钱也不知道来孝敬我们,我看呐,他眼里就根本没有我们老两口,哪像老李家的女婿,逢年过节都大堆小堆往家里带。”
岳母长期在村里对闫某的编排和莫须有的污蔑,闫某心里是知道的。虽然妻子和岳父总是安慰他,从未给过他任何心理压力,但久而久之,面对村子里的流言蜚语,闫某觉得大家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逢年过节,哪次我没给他们家带过礼,家里的许多家具也都是我买的,我就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总是到处说我的不是。”
“我不想再过被看不起的日子,家里的孩子也大了,需要用到的钱也更多了,我的妻子又没有工作,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我一个人身上。”
面对民警的讯问,闫某说出了多年来积压在心里的不满和压力。
正是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以及岳母无时不在的嘲讽,使得闫某动起了歪脑筋,最终走上了犯罪了道路。

只是,被盗的农户又何其无辜,好在直到闫某被抓捕归案,所盗的六车玉米只卖出去了一车。
在警方的协助下,剩下五车玉米尽数归还给了老陈等三名受害人,闫某的非法所得也如数退还了回去。
最后,警方认定闫某构成犯罪事实,而闫某也终将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洗心革面重新开始
如今闫某已经出狱,在劳动改造下,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出于内心的愧疚,闲暇时闫某也会帮老陈等人干些农活,来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

闫某的岳母在这件事之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闫某的影响有多大,闫某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事情,自己也脱不了干系。
在闫某出狱后,岳母深刻反省了自己,与闫某的关系得到了缓解,一家人虽然仍有些磕磕绊绊,但日子总归在往好的方向前进。
其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想走歪门邪道这是万万不行的,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认真踏实,生活永远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