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详解

玉米丝黑穗病又叫乌米、哑玉米、灰包等。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育过程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一般在东北、华北地区的春玉米区发生较多,是一种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玉米多年连作、免耕等应用技术的影响,部分地区发病率超过20%,且逐年加重。由于玉米丝黑穗病直接导致果穗全部受害,发病率几乎等同于损失率,一旦发生对产量影响较大。严重时或将导致绝收,给玉米生产带来了极大损失。根据玉米丝黑穗病诱发的原因,从根本上对这种病害进行防治是我国玉米种植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一、玉米丝黑穗的病发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苗期侵入的系统性侵染病害,主要为害玉米的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全株颗粒无收。

(一)苗期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农民称此病状是:“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身子还是带弯的。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二)成株期症状

玉米成株期病穗上的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即黑穗和变态畸形穗。

1、黑穗

黑穗病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

2、变态畸形穗

变态畸形穗是由于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

二、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的原因

(一)玉米品种自身原因致病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较多,其中根本原因是感病品种的种植。感病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几乎没有抗性的玉米品种,在种植过程中不能利用自身的抵抗力来阻止丝黑穗病菌的侵染。

(二)土壤病菌基数原因致病

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土壤带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玉米播种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在玉米4叶前都可以侵入,并达到生长点,随着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然后产生大量的冬孢子越冬。

所以如果土壤中病菌基数大,也会导致玉米丝黑穗严重发生。不同品种的玉米对于丝黑穗病的易感程度不同,农民朋友在实际的种植栽培过程中由于对品种选择不当而使玉米丝黑穗病大面积发生,进而导致土壤中的病菌大量积累。

(三)秸秆带菌原因导致

直接施用未腐熟的粪肥,用带菌的秸秆饲喂牲畜、秸秆直接还田、病株处理方法欠妥、未能及时拔除病株、农户拔除的病株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等,均可增加病原菌的数量。

(四)气候原因致病

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病菌侵染温度为15~35℃,适宜侵染的温度20~30℃,25℃最适合病菌的生长。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不利于发病。

(五)长期连作的原因致病

玉米是我国的主栽作物,倒茬困难,病原菌连年积累,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就导致发病。同一品种,同一时间播种的玉米前茬为大豆,发病率低,而前茬为玉米,发病率高。

(六) 栽培管理原因致病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发病田的病株未能及时拔除运至田外销毁等都会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积累。此外,种子质量不好或因播种过深而导致出苗时间的延长,都会增加病菌侵染成功的概率。

(七) 种子未进行药剂处理致病

由于农民对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没有掌握,没有及时的对种子处理,白籽播种下地,创造了有利于病菌侵入的条件。再有拌种药剂的选择不恰当,多是防治地下害虫、苗期病害的药剂,对丝黑穗病菌防治效果较差,导致发病。

三、玉米丝黑穗的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

在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方面种植抗病品种属于最为有效的根治方法。农民朋友们应尽量选用一些抗玉米丝黑穗病能力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好的品种生命力强、植株强壮、生长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强,不易感染病害。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合理搭配各种抗源品种,在种植主栽品种的同时辅助种植搭配品种,以防品牌单一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且还应根据品种的抗性结合当地的实际种植情况布局,尽快淘汰掉易感病的玉米品种,提升种植质量水平。

(二)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

目前,对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是播种前对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方法有拌种、浸种和种衣剂处理三种。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粪肥带菌。玉米在苗期(有人说五叶期以前),土中的病菌都能从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药剂防治必须选择内吸性强、残效期长的农药,效果才比较好。三唑类杀菌剂拌种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较好,大面积防效可稳定在60%-70%。

5.4%吡·戊悬浮种衣剂、20.3%毒·福·戊悬浮种衣剂等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达88%-95%。如果种子未进行包衣处理,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粉锈宁)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按种子用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速保利)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立克秀)按种子用量的0.2%拌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控效果良好。

(三)合理轮作倒茬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玉米与大豆、薯类等作物进行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降低发病机率,重病田要实行多年轮作。

轮作倒茬和合理布局品种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对病重地块要实行3年轮作,轮作地块有困难,进行2年或1年轮作也好。重病田要与大豆、马铃薯、高粱等进行轮作倒茬,以减轻病害的流行。

(四)拔除病株,消灭病菌来源

一是秋收后深翻土壤土壤,同时,将病残体带出种植区域外,进行深埋或烧毁。病原体不能作为饲料喂给牲畜食用或作肥料使用,防止粪肥侵染土壤。更不能任意进行丢弃或随意乱放,导致土壤中携带病原菌。

二是苗期铲除,根据病苗典型症状,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措施,于定苗前结合田间管理,及时铲除病苗和可疑苗;

三是中期移除,玉米抽穗后黑粉菌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带出田外深埋,同时将病株就地砍倒放于田间,防效很好。

(五)合理施肥

充足的氮磷钾肥可使植株健壮,增强其抗病能力,底肥要充足,增施充分发酵好的有机肥;采取保护性耕作,深翻后及时耙压,蓄水保墒,提高地温;粪肥带菌是该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粪肥应充分发酵,禁用病秆喂牲畜和积肥。

(六)加强田间管理

播种开始前,为让种子更好地发芽,先要对种子进行播种和晾晒。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采用扒土晒根技术;在幼苗1叶1心期至2叶1心期将苗埯周围的土扒开,使幼苗地下茎曝晒在阳光下,10~15天后将土复原,可减轻病害发生。

(七)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综合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植株生长至4~5片叶时,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喷施1次。在玉米抽穗前10 d喷施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以上就是对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绍,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重要病害,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种植户朋友们要引起重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长文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