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己试验,探讨玉米种植行距对产量的影响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粮食从古到今,都是国家极为重视的产业之一。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增加粮食产量,几代科学家对作物种植的行距、密度都在不断实验改进,而相应的农机具参数也不断与时俱进。

以玉米种植为例,当前,国家倡导的行距为600 mm,所以大部分玉米播种机、不对行玉米收获机都是以600 mm行距为标准设计的。但因为600 mm行距较窄以及其他因素,我国玉米单产并不高。

笔者从2007年开始,在基层推广玉米种子,每年都在示范田、实验田考察。

几年下来,发现玉米600 mm行距的产量没有400 mm行距的产量高,后者产量高出前者750 kg/公顷以上,这个结论是在种植密度为4 000株/亩的地块实验得到的数据。如果种植密度增大,两者的产量相差会更大。

种子方面,国产玉米种选择行距600 mm种植时倒伏现象很严重;而使用美国玉米种子,首先要在中国海南和甘肃育种种植一年,然后第二年在国内其他省份种植时,不但选择行距600 mm时,抗倒伏性好,即使是选择行距400 mm种植,也不会发生倒伏。

种植密度方面,在600 mm行距下,玉米种植密度超过6 000株/亩的地块产量低于该行距下种植密度为4000 株/亩的地块,也就是说,600 mm行距下密植反倒会减产。

再来看看400 mm行距的情况,在这种行距情况下,种植密度为6 000株/亩的土地比4 000株/亩的产量要高2 250 kg/公顷左右,差距十分明显。由此可见,400 mm行距更有利于玉米增产增收。

随着时间发展,农民、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都尽量追求土地的最大产出投入比,使有限的土地高产优产,创造最大价值。

现在,中原地区大多采用600 mm行距,笔者认为不科学,数年过去了,现在有人发现美国玉米种植额行距由原来的760 mm变为400 mm左右了,这是不是说明了什么呢?

2014年10月25日,郑州会展上发布的矮单268玉米种子要求种植密度达到6 500 株/亩,这样的种植密度,600 mm的行距肯定难以满足,况且以后种植密度在4 000 株/亩以下的玉米品种,国家已不在审核了,未来的玉米种植将由原来的平展型向紧凑型发展,种植密度在6 000株/亩以上必然成为大趋势,所以我们的行距也应该适当减小。

在这里,笔者也想借助农业机械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呼吁,科研机构和高校应该加大研究力度,有依据地论证减小玉米种植行距有利于高产优产这一命题,为国家粮食安全事业添砖加瓦。笔者也原意与玉米种植同行,农机行业企业家,技术人员,共同探讨这一话题,共同关注玉米种植未来发展的方向。

作者:郭建龙,原载《农业机械》杂志,知谷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