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不减产 汉南玉米照样甜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澍森、通讯员彭宇、彭珍东)“汉南秋季甜玉米产量依旧,每亩2000斤不变!”汉南甜玉米协会会长曾思来站在玉米地里,一边轻抚玉米叶,一边自信满满地说道。

8月24日上午,吹拂着清凉的秋风,记者驱车前往武汉经开区(汉南区)郭家村,拜访曾思来并参观玉米地。至村口,因长期干旱少雨而龟裂的玉米地已映入眼帘,尘土飞扬下,一条条黑色滴灌带整齐地排列在阡陌间,白花花的水不断向四周播撒,溅起一朵朵“泥花”,使沾满水珠的玉米幼苗在阳光下更显翠绿。

滴灌带正在浇灌玉米地

作为全国最早种植甜玉米的地区之一,汉南甜玉米誉满全国,是全国鲜食甜玉米综合生产标准示范区,年产值超过1.2亿元,带动周边农户平均增收1.6万余元。“甜玉米可以1年两收。”曾思来告诉记者,每年开春,汉南都会种植超过6万亩甜玉米,甘甜爽脆的口感广受市场好评。到了秋天,虽然受到旱情等因素影响,玉米播种面积相对减少,但仍是供应湖北鲜食玉米的“主力军”,每亩地平均1季度产量保持在2000斤左右。

玉米幼苗长势良好

“保持高产量离不开严密的抗旱措施。”提到持续半个月的给玉米地补水降温工作,曾思来感慨连连。往年,需要专门抗旱的情况大约只有几天,干旱时间短,人力物力投入小,一般采取就近钻孔打井方式,向地里补充地下水即可缓解旱情。然而今年武汉连日高温少雨,不少井里的地下水几近干涸,急需从长江引水灌溉。8月初,曾思来凭借多年种植玉米的经验,自掏腰包,在原有的灌溉设备基础上,紧急采购了一批抽水泵、水管、滴灌带等专业抗旱设备,每亩地大约增购设备400元。同时,他又积极联系当地水利站,沟通沟渠放水时段,结合每块地干旱程度,及时调节灌溉水量,把旱情损失控制在最小。

郭家村处引水沟渠

武汉经开区(汉南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旱情考验,该区第一时间行动起来。截至目前,全区已投入抗旱人员3619余人次,抗旱资金421.4万元,抗旱机械969台套,累计灌溉面积7.11万亩次,病虫害防治面积11.3万亩次。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