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镐: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珲春军工生产基地

引子

*本文摘自《珲春文史资料》第三辑,作者郑万镐。

之前一直把“珲春”,读作huīchūn,其实人家是húnchūn。

稍微一放大,就是这个,超级难受。搞不懂,全球卫星️地图,国人真的是不是需要看?

正文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国际国内关系都发生了对中国革命极为有利的变化。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中国***在人民中的威信日益增长。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卖国政策,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准备发动反人民内战。中国***十分清楚美蒋的内战阴谋,并没有对美蒋反动派抱有幻想,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加强了自卫战争的准备工作。

根据自卫战争的需要,中共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军区军工部。1945年10月14日,在沈阳成立了由韩振纪为部长、王逢原为副部长、高长久为政治部主任、李长伟为政治部副主任的东北军区后勤部军工部。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军工部决定将所属基地建于后方战略地位优越的地区。因此,东北局决定,把东北军区军工部所属基地定在中、朝、苏三国交界的珲春。珲春,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东北军区军工部所属军工基地和吉林军区后勤部军工部所属基地,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东北军区军工部所属基地

(一)军工部迁入珲春

1946年3月末,东北局彭真等同志在梅河口召开会议,研究军工生产基地有关问题。会议根据当时战争形势的变化,决定军工部迁移到吉东后方延吉。从1946年4月7日起,军工部的一部分,由通化搬到龙井县东盛涌等地。搬迁到东盛涌等地一个月后,因战争形势不利,东北军区总部派两名领导到延吉一带,共同研究后决定将军工基地迁往大后方珲春。

自1946年4月至1946年9月,军工部所属人员和机器物资,分三路陆续从通化迁入珲春。

其一路,于1946年末,在梅河口、吉林等地还没被蒋匪军占领时,副部长王逢原等人领一批人员带着机器、粮食及其他军需物资,利用铁路,从通化出发,路经梅河口、吉林到达延吉,在延吉停留一段之后经图们、朝鲜的南阳、训戎铁路到达珲春。

其二路,梅河口、吉林等地已被将匪军占领之后,经与朝鲜协商,姚普、徐纪刚等人,把通化的大批物资和机器运到集安,再经由朝鲜满浦、南阳到达图们,又从图们经由朝鲜训戎到达珲春。

其三路,由韩振纪、伍子玉和赵引等人,各自带领一批人,在李红光部队的护送下组织400~500辆牛马车队,装了一批粮食、衣物、枪支及其它军用物资,并领一大批日本技术人员和当地军工技术工人,从临江出发,步行路过抚松、安图到明月沟。到了明月沟后,把护送的李红光部队和拉脚的车夫打发走,乘火车到达图们,然后,从图们步行到达珲春。韩振纪等一批人,于当年8月中旬到达珲春,伍子玉和赵引等一批人,在临江最后出发,于当年9月初到达珲春。

1946年6月,王逢原、周继洁等有关领导到珲春后,先与县政府取得联系,经调查了解后初步拟出方案:在原日本人汽车修配厂厂址建立机械厂后叫八厂),在原英安车站附近建炼钢厂(英安翻砂厂),在关门咀子建子弹厂,北大营拟定为炮弹厂(装配厂,后叫七厂),材料处拟定设在原火车站,并确定军工部所属人员的住宿地方等,然后在东北军区总后勤部部长邓洪同志的主持下,召开了由吉东军区政委唐天际、军工部副部长王逢原和县有关领导参加的会议,讨论军工部军工基地的定点问题。在讨论中,吉东军区政委唐天际和军工部副部长王建原持有不同意见,邓洪同志做了细致的工作,最后确定原日本人的旧房子拨给军工部做为厂址和住地。

确定珲春为军工基地后,王逢原、周继洁等人回到图们,先和图们铁路局交涉,要道、要车皮,用火车把设备和人员运到珲春。铁路局考虑图们——南阳江桥和训戎——甩湾子江桥很长时间没有保修,直接通过很危险,表示没有把握。在军工部再三要求下,铁路局派一辆机车,安排两名有经验的司机进行试车,拉几节空车厢,从图们发车通过了图们一南阳桥,路经朝鲜境内,又通过训戎一甩湾子桥,到达了珲春。尔后,根据试车经验,运载少量物资的儿辆车皮,慢速过桥,顺利地到达了珲春火车站。

经两次试车之后,自6月24日起开始搬运大批物资,至6月30日为止,运来了300多车皮的物资。军工部全体人员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珲春很多民工一起,把运来的物资卸在珲春火车站,再从火车站运到各地仓库和各厂厂址,开始建工厂。

1947年9月14日,伍修权同志在哈尔滨召开各军工基地负责同志会议。会议主要研究军工基地建设问题。这次会议决定,把军工部迁往哈尔滨,珲春改为第一办事处,韩振纪为主任,王逢原为副主任。

(二)军工基地的所属厂

1、子弹厂(也叫三厂)

1946年4月,军工部李延林等同志,从通化来到东盛涌接受子弹厂,并接一批日本技术人员。在东盛涌修理好子弹厂厂房和40余部机器,复装了10万余发子弹。但因战争形势不利,工厂又搬迁到珲春。当年7月,子弹厂在挥春英安乡关门咀子村建厂,安装车床、复装子弹。子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日本人,工人都是本地招的朝鲜族、汉族青年。在珲春的几个月中,子弹厂共复装了子弹1,105,500发。

韩振纪部长从通化到珲春后,把各厂的领导作了调整,调整后的子弹厂干部是:厂长孙景斌、副厂长孙景芳、政委莫文祥、副政委薛泉;下设三个科,总务科长任福昌、材料科长杜活如、工务科长孙景芳(兼),还设厂直辖的四个股,一股股长边成增、二股股长孙守基、三股股长裴天德、四股股长王锡忠。韩振纪还考虑,在挥春继续发展军工基地没有多大前途,军工基地都设在这里不妥当。因此,1947年2月,子弹厂先从挥春搬到朝鲜阿吾地,后于1947年4月又从阿吾地搬到兴山(在黑龙江省境内),在兴山建厂房生产子弹。

2、英安翻砂厂(也叫炼钢厂)

英安翻砂厂厂址为伪满时英安火车站房舍,有两栋砖瓦结构的厂房、一排办公室和宿舍,李延林等人从通化押运电气炼钢炉3台(1台3吨电炉和2台2吨电炉)及附属设备轧钢机等。1946年7月到英安后,开始筹建工厂。该厂有工程技术人员和机器设备,原计划准备炼钢,但因各种原因没能炼钢,改做翻砂手榴弹壳。设备有一吨的化铁炉和半吨的化铁炉,活少时用半吨的化铁炉做手榴弹壳,还有4、5台车床和4、5台钻床。

在翻砂厂里,日本技术员和工人较多,但生产搞不上去。为了把生产搞上去,军工部派李延林当副厂长。他是1942年3月奉天工业大学毕业的技术人才,到珲春后任材料处副处长。李到翻砂厂后,利用同日本工程技术人员会话方便的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在抚顺、本溪等地招来的7、8名技术人员和30多名日本工人的积极性,组织全厂50多名职工,生产手榴弹壳。他们每天翻砂铸造2,000多个手榴弹壳,一个月能生产6万多枚。但因缺少材料,常常停工,不得不到朝鲜去弄来材料。手溜弹壳做好后,运到石岘装药。

1947年2月,英安翻砂厂与子弹厂一起搬到朝鲜阿吾地,被精简下来的一批工人转到八厂(机械厂)。翻砂厂的厂部和部分技术人员去朝鲜后不久,于1947年4月,又前往兴山,在兴山重新建厂。

3、第七兵工厂(装配厂)

1946年9月上旬,赵引同志从通化受命来到珲春。到达珲春的第二天,便接受了韩振纪部长和高长久主任交给的负责筹建工厂(后定名为第七兵工厂),生产炮弹、引信和化工品,并在两周内提供手榴弹用的雷管,在一个月内造炮弹的紧急任务。同时,韩、高二人配给他4名战士、4支枪、1名饮事员、1辆胶轮大车,并指示在原日军医院旧址(原珲春市第五中校舍)建立兵工厂。

赵引同志接受任务后,与军工部各处接上联系立即奔赴现场。房舍破烂不堪,但幸好房架还在,天花板破坏的很少,地板还完整,锅炉房的锅炉和厨房的高压蒸气锅等大件还在。他们立即动手收拾房屋,安排办公室,并多方联系、求援,接上电话、安好电灯,购买厨具、餐具、粮食等,办起了伙食,并任命军工部派来的沈阳籍老工人王志新为水暖班长,负责修理自来水和锅炉。王就地招收伪满时期搞水道工程的几名朝鲜族工人,抢修了自来水和锅炉。就这样,在很短时间内解决了水道、水暖、电等困难。随后,军工部陆续下派原在延安化工厂做过化工的老工人樊喜然、雷守忠、赵森等人任股长,千部郭秉培任命为工程科科长,还招收曾在日本兵工厂作过雷管和引信的技师林良(日本人,雷管技师)、小野(日本人,引信技师)和工人饭野先生,并在珲春就地招收一批工人。这样,七厂很快成为拥有100多人的厂。

七厂的首要任务是生产雷管。他们把摊子初步搞起来后,立即组织日本技师和几名老工人,经过多次实验,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终于生产出第一批雷管,运往手榴弹厂。随后,不断进行技术改进,产量日益增多,除了供应手榴弹厂外,还供应给解放军工程兵,用于各种爆破作业。

生产雷管成功之后,紧接着研制前方急需、消耗最多的八二迫击炮弹。在军工部的领导下,进行试制弹体、尾管、尾翼和重锤式引信。美、日和蒋匪军的迫击炮弹体是用铜冲压而成的,而东北军区军工部是用生铁铸造后,再进行热处理,形成灰口铸铁弹体。

七厂建成后,为了研制引信、化工品、尾管,研究解决弹体装药、传火药、药包药、射表、弹体强度等许多难题,军工部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成天在靶场进行试验。经试验发现,弹体厚薄不均、砂眼气孔多、强装药时有膛压危险、引信不安全、尾管底火瞎火、传火不灵、药包燃烧不完全、引信火帽灵敏度低、发生近弹等等许多技术问题。发现新问题后,立即查找原因。经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生产出合格的弹药,于1946年11月把第一批炮弹送往前线。迫击炮弹是在战争中消耗最多的弹种,军工厂刚生产一批弹药,前方就来车拉走一批。前方的炮弹需要量增多,七厂的生产任务加重。工人生产积极性很高。他们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生产。各级干部十分关心工人的身体健康,经常劝他(她)们休息。可是干部一离开,他(她)们又都返回车间干活。每次接到突击生产任务,同志们就预感到有大的战役要打,都自动自觉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1947年初,发现炮弹在技术上和质量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领导上组织开展攻关活动,搜集日伪、美蒋匪、苏联的炮弹和引信,加以解剖研究。经研究发现,日制100式引信制造技术比较简单,适合七厂生产。当时怀疑日式引信发火与安全不可靠,但经过多次试验,证明日制引信性能可靠,容易制造,爆芯比较安全。于是经过报告,经上级批准,开始大批生产。军工部在东北各地军工厂推广这种引信。当时七厂还不能生产发射药,只能用日伪留下的一些发射药进行改制,经过软化、压片切制成发射药。自1946年9月至1949年6月,共生产了八一、八二追击炮弹55万余发,宣传弹数百发。

七厂的生产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洗药车间和装药车间的工人们更艰苦。由于没有劳动保护用品,工人的衣服和皮肤都变成了黄色。摆弄梯恩梯炸药不但味大、有毒,而且危险。往炮弹和手榴弹里装药都是用手工操作,劳动又脏又累,但是为了完成军工生产任务,工人们从来没有人叫苦。他们的情绪始终是乐观的。他们说:“我们装药厂的人有好处、虱子不生,臭虫不咬”。领导经常组织干部和工人学习文化、技术,还组织文娱晚会和体育活动,活跃工人的生活。为了改善生活,他们发扬我军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边坚持生产,一边抓副业生产基地,自己动手养猪、种菜、开小煤窑。这样,不仅工人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还大量地节约了军工支出。

4、机械厂(八厂)

八厂厂长周继洁,于1946年5月间,在长春搜集3个车皮的机器、物资,来到图们,在曲水选择一栋厂房,招收朝、汉族工人和暂留在图们的很多日本人,利用10余天时间,安装设备,办起了工厂。军工部副部长王逢原考虑,在图们办厂不如到珲春办厂好,于是,王与周继洁二人到珲春与县政府取得联系,于1946年6月末将厂迁到珲春。厂址选在原火车站附近汽车修理厂,后为八厂。这是一栋日本人在珲春办的珲春炭矿株式会社的汽车修理厂房。厂房较宽敞,离火车站西仅有一里多,交通较方便。王逢原副部长任命周继洁为八厂厂长,叶秀清为政委,后又任命周洪奎(朝鲜族)为副广长。

当年7月底,八厂共安装了从沈阳兵工厂运来的旧式机器100多台。后西安机械厂也搬到珲春,与八厂合并。随着厂规模的扩大,加强了领导,陈亚潘为第一厂长、周继洁为第二厂长,刘更新为第一副厂长、周洪奎、梁豁然为第二副厂长,张修竹任政委、铁冲任副政委。下设总务、工务技术、材料等三个科和三个分厂,机床共有300余部,工人有500多名。

八厂的任务是生产迫击炮弹弹体、手榴弹弹壳、迫击炮弹尾翼、八二追击炮等等。八厂每天可以生产500个手榴弹壳、250个追击炮弹弹体。日伪造的是八一迫击炮,国民党军队造的是八二追击炮,苏联造的也是八二追击炮。八厂开始时是生产八一迫击炮弹,每天可生产250发。后来上级指示八厂生产八二追击炮弹,所以全套设备需要调改,由日产250发降到200发。当时前方急需弹药,为了提高产量,经全厂上下共同奋战,到1947年5月又恢复到250发,一个月可生产6,000多发炮弹。1947年前方大反攻时,炮弹所需量大量增多,时间也很紧迫,工厂为提高生产量,又新增加了一部分人员。经过一年多的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日产炮弹350发,手榴弹壳600个。八厂是1946年初开始试制八二迫击炮的。经过多次试验,迫击炮性能良好。1947年初正式投入生产。截止1948年初共生产出100多门迫击炮,后因没有炮管原料而停止生产。1948年初,八厂又接受生产九二式步兵炮的新任务,而上级只给了一张纸上画的炮样。生产九二步兵炮是我军建军以来军工史上第一次生产的后膛炮。接受任务后,马上组织人员进行测绘、制图、搞工艺设计,找材料试验。当时缺少炮管材料,大家把珲春铁路道旁翻倒的3辆客车车厢的车轴拆下来,把它熔化后切成片进行拉力试验。试验证明符合炮管拉力要求,于是开始试制九二步兵炮。生产出第一门炮以后,经靶场实弹射击试验获得成功。这样用8个车轴,共生产16门70毫米口径的九二步兵炮。此外,八厂还制造了10台本厂专用的机器和感应电炉(熔化铜用),还给七厂、九厂生产了专用机器。

5、手榴弹厂(六厂)

1946年5月份,军工部与吉东分省研究决定,将石岘造纸厂的一部分厂房划归军工部,生产手榴弹,叫手榴弹厂(后叫六厂),韩文任厂长(后由苏文接任),江涛任政委;石岘厂的另一部份归东北日报社,继续生产纸张,供印《东北日报》用。为了加强六厂,提高手榴弹生产量,1947年春从八厂的工人中抽调180人拨给六厂,同时拨机器50余台,截止1947年9月,六厂共生产手榴弹635,000余枚。

6、木材厂(九厂)

木材厂于1946年9月在珲春城东建厂(现市皮革厂址,后叫九厂),厂长是王凤山,是位从延安来的老同志。全厂有40多名工人,生产所需原料地取材。九厂负责生产各种炮弹、子弹、手榴弹包装箱和手榴弹把及其他各种军用木制品,并担负其他军工基地的木制品供应。

自1946年底至1947年冬,军工部政委伍修权,军工部长何长工等同志先后到珲春检查了军工生产。他们在珲春期间,分别和各厂的领导干部谈过话,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当时,珲春各军工厂生产已经走上正规,能够生产迫击炮等产品。他们检查工作后,对珲春各军工厂都表示满意。他们很关心职工生活。何长工同志检查八厂工作后指示,第一办事处要盖一些房子,解决干部和工人的住房问题。这一指示受到广大干部和工人的热烈欢迎,马上动手盖起了住房。

珲春军工生产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辛勤劳动,而且得到了四方支持。军工部所属工厂搬到珲春后,由于处于战争状态,条件十分困难。当时只能依靠由通化带来的粮食、物资维持生产、生活,津贴费也不能按时发。没有钱理发,男同志的头发都很长。按规定每月供应每个人的半斤烟叶也发不了。虽然人民群众给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但解决不了什么大的问题。当时上级拨给的只有小米和高粱米,菜是从当地群众中购买的。1947年珲春县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部份群众没有粮食吃,军工部领导主动把节约的粮食拨给县政府救济受灾的人民群众。这种相互援助,有效地增进了军民之间的情谊。

军工部由通化往珲春转移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自己国家也很困难的情况下,还帮助我们解决了火车运输和人力不足等问题,并帮助解决了生产急需的炸药、三酸、有色金属、铸铁、焦炭等很多物资。军工部有时直接派人去朝鲜购买材料。如派人到朝鲜阿吾地购买铅、锌、棉大药、硝酸、丙酮等物资。苏联红军也曾给予了很大的援助。他们从大连解决了当时急需而搞不到的贵重金属、仪器和化学材料,经北朝鲜运到珲春。苏联和朝鲜所援助的材料,及时地解决了军工生产上的困难,对支援我国解放战争起了重要作用。军工部内有日本反战同盟组织,组织内有较高技术的日本人为军工生产服务。如七厂的日本技术员林良先生因患肺结核病,故于珲春,安葬在珲春北山。又如,竹崎繁范、大野、热田友山是原本溪福特斯株式会社的工程师,一福二郎是土木建筑工程师,他们的工作都很出色,在军工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军工部所属厂迁出珲春

随着我军从防御转入进攻,珲春军工基地陆续迁出珲

1948年5月,军工部在哈尔滨召开会议,研究生产炮弹的有关问题。第一办事处派七厂厂长赵引和八厂厂长周继洁参加会议。会上赵引介绍了追击炮弹生产经验(文章登载军工部出版的《兵工技术汇刊》上)。会议结束后,返回珲春边传达会议精神,边突击生产,为辽沈战役做准备。1948年10月沈阳解放,韩振纪等同志调往沈阳,第一办事处的工作由政治部主任马树良同志负责。1949年3月以后,前方不断取得胜利,弹药有余,军工部决定减少弹药生产,军工厂进行调整合并。1949年6月份以后,珲春各军工厂基本停止生产。七厂主要是处理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弹药,能用的运往前方,不能用的就地销毁。1949年初这一工作基本结束后,珲春各军工厂的干部、工人分别调往其他各厂,剩余人员全部归并到敦化军工厂。木材厂把机器设备交给珲春县政府后,人员陆续调走。1949年7月,第一办事处及所属厂全部迁出珲春。

吉林省军区后勤军工部所属基地

吉林军区后勤军工部所属人员200余人,携带几台简陋的机器设备,于1946年2月迁入珲春。迁入不久,按人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建立了枪炮修理厂、纺织厂、卷烟厂。因为技术人材匮乏,于1946年4、5月间动员日伪时期的技术工人、个体手工业技术人员和当地老百姓参加军工生产。他们招收了日伪时期修过采金船的和在珲炭机械制造厂当过工人的闲散技工50余名,还在城乡招收了200余名。

1946年7月,接收县保安团交给的一家小工厂后,经整顿改名为军工第二厂,同年11月又建立军工第三厂,原枪炮修理厂改名为军工第一厂。这个时期又招收大批工人。随着工人技术日趋熟练,简陋的机械设备得到改善,生产有了初步规模。

吉林军区后勤军工部由邓洪同志任部长兼政委、姜开进同志为副政委、张汉杰同志为副部长、王林同志 为总厂厂长,下设人事科、政治处、宣传科、生产科、计划科。三个军工厂均设厂长,管理人员总共30余名。

军工第一厂(现市二运院内)厂长由王林兼任,协理员张厚国,技术主任李伯臣。第一厂的主要任务是:专修旧枪炮部件、给二厂和三厂修理生产急需的设备、制造小型设备。经一段时间扩建后,全厂工人由70余名发展到125名,其中有3名日本人钳工和日伪时期在珲春金矿修采金船的钳工、焊工、铆工、车工等40余名技工。

军工第二厂(厂址在珲春市民贸商店和养路段基地)厂长吴其昌、副厂长金玉坤、协理员于普、技术主任佟克俭。二厂的主要任务是:制造手榴弹的所有配件,生产手榴弹,代制各厂所需的翻砂件。全厂有近300名人员,其中多数是在本地招收,极少数人员是从长春等地转来的,朝、汉民族各占一半,还有日本人20余名,有日伪时期珲炭机械厂的工人和日本技术工人。工人技术熟练后,手榴弹日产可达280枚至300枚。

军工第三厂厂长姓赵,协理员许继有,生产管理员王学三,工人有170多名,其中有10名技工。三厂的主要任务是:用前方送回的各式枪支和旧弹皮,重新扣引火帽、装药、捏新弹头、复装子弹,日产可达800余枚。

纺织厂由黄金山、王炳武负责,职工有180多人,其中技工有25名。卷烟厂由孙厂长负责,有120多名职工,其中有15名技工。还有一所后方医院,院长杨兆贵,职工有50多人。后勤军工部和五个厂一所医院人员共有1,200余人。

子弹包装箱、手榴弹包装箱和手榴弹把等所需木材,是厂方与珲春股份有限公司开办的木材厂协商解决的,手榴弹引火帽用的氯酸钾、石雄黄等本地解决不了的就派人到牡丹江、哈尔滨等地采购。就这样,他们采取各种措施,及时供应前线所需的军工物品。

吉林军区后勤军工部在珲春的军工生产中,由于没有试验仪器,缺乏科学管理,曾发生过几次事故。如1947年9月初的一天下午,从图们运来七车炸药。炸药是用草袋装的。先到的三辆车炸药卸完了.随后来的四辆车到二厂时,装卸工都已下班。厂长吴其昌安排自已警卫员徐生和仓库保管员李三林两人过秤,又找回5个车间力工卸车。仓库里没有电灯,就点油壶灯看秤。由于油灯点的时间长,灯捻生花,影响看秤,拨掉油灯碴,油灯碴掉在地上,点着了卸车时撒落的炸药面。人们忙于卸车,随意用脚一踩,不料火扑向四周,扩散了一大片,引起仓房内的炸药爆炸。在仓库内北侧放有三吨炸药,堆着还没装箱的不少手榴弹,还堆着已装箱的手榴弹48箱。随着炸药的爆炸,这些炸药和手榴弹也都爆炸了。这次爆炸死亡4人,炸药爆毁20多吨,手榴弹50多箱,二厂仓库被炸毁。

吉林军区后勤军工部及所属各厂,根据东北军区指示,于1948年3月至5月间,全部陆续迁到黑龙江省北安县。

从1946年2月到1949年7月,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驻在珲春的东北军区军工部所属基地和吉林军区后勤军工部所属基地,出色地完成了军工生产任务,为解东北及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资料来源:

《珲春文史资料》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