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全球粮价上涨带来的冲击 | 社会科学报


海外视点


近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粮食展望:全球粮食市场半年报告》(Food Outlook:Biannual Report on Global Food Markets)。报告指出,受价格上涨影响,全球粮食进口支出预计将攀升至近2万亿美元。粮价和货币因素均造成进口国购买力承压,进而影响粮食进口数量,国际组织和各国应采取积极的市场政策加以应对。



原文 :联合国发布《粮食展望:全球粮食市场半年报告》——积极应对全球粮价上涨带来的冲击

编译 | 熊一舟

图片 | 网络


一个粮食价格上涨的时代


预计2022年世界粮食进口费用将达到历史新高,超过1.9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与去年创纪录的水平相比又增加了10%,即1800亿美元。不过与2021年相比,增长速度仍大幅放缓,2020年的增幅为18%。2022年的增长放缓反映了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和各国货币对美元的贬值,所有这些都将影响进口商的购买力,进而影响进口粮食的数量。

总体而言,2022年,高收入国家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预计将占世界进口粮食支出的85%。预计粮食进口费用的大部分增长是由成本驱动的,反映了在投入价格飙升及粮食供应链中断的背景下创纪录的国际粮食价格。

2022年进口费用的增长几乎完全是因为价格上涨,1800亿美元中有1570亿美元是因为国际价格上涨,而只有270亿美元反映了更多的粮食数量。许多地区或国家以较高费用换取了较少或相同数量的粮食。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影响对一些经济脆弱的国家群体来说更加明显。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预计将在粮食进口上多花48亿美元。

由于价格上涨,预计最不发达国家的粮食进口费用将增加49亿美元。粮食净进口发展中国家,每增加40亿美元的粮食进口量,就将面临217亿美元的额外成本。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进口总额按价值计算预计将保持不变,但按数量计算可能减少多达10%,凸显出这些国家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令人担忧的迹象。

从粮食类别的角度来看,各进口地区之间的现有差异可能在2022年变得更加明显。虽然高收入国家仍在购买所有种类的粮食产品,但发展中区域的支出将越来越集中于进口主食。收入水平越低,进口主食在粮食进口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在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粮食消费总额中,主食分别占19%、37%、43%和46%。

总体而言,2022年可能会迎来一个对粮食价格上涨缺乏抵御能力的时代,尤其是在较贫困地区。针对这些情况,粮农组织提议设立粮食进口融资机制(FIFF),向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低收入国家提供国际收支支持,使其更容易进入国际粮食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核准“粮食冲击窗口”,是朝着减轻发展中国家进口粮食支出增加的负担迈出的重要一步。



重要粮食生产的贸易状况


小麦 粮农组织预测,2022—2023年度世界小麦产量将达到创纪录的7.84亿吨,比上一季增长0.6%。加拿大和俄罗斯的大幅收成恢复预计将弥补每年增长的大部分,并抵消几个国家,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欧盟、印度、摩洛哥,特别是乌克兰预计的产量下降。

根据最新的全球产量和利用率预测,全球小麦库存预计将在2022—2023年度较开市水平增加2.0%,至3亿吨,为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小麦储存的大部分积累将发生在中国和俄罗斯。除这两个国家外,世界其他地区的小麦库存预计将比初始水平下降8%以上,其中印度、欧盟、美国及非洲和亚洲几个国家的小麦库存预计都将减少。预计2022—2023年度世界小麦贸易量将比2021—2022年度的创纪录水平减少1.0%,降至1.94亿吨,主要反映出口中断和一些国家因国内收成增加而进口需求下降的预期。

粗粮 预计2022年粗粮总产量将下降2.8%,降至14.67亿吨,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产量。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产量下降,主要是欧盟、乌克兰和美国的收成减少。世界高粱产量预计也将下降,主要原因是美国产量将下降,而全球大麦产量则将上升。预计2022—2023年度世界粗粮总利用率将下降1.2%,这是十多年来的首次下降。粗粮的饲料使用量将出现最大的收缩,因为玉米的饲料使用量将大幅下降,特别是在美国和欧盟,因为供应紧张,大麦和高粱的饲料使用量也将下降。粗粮的工业使用也将在2022—2023年度下降,主要是在中国和美国。

水稻 尽管恶劣天气和投入成本的大幅上涨将使世界水稻产量三年来首次下降,但预计2022—2023年度全球收成仍将维持在5.126亿吨的总体平均水平。亚洲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这一结果,这将有助于抵消主要由分布不均的降雨造成的产量下降,特别是在南亚。预计非洲的产出也将恢复,大洋洲也出现了积极信号。其他地方,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预期产量则是负面的,那里的水稻产量将降至几十年来的最低水平。由于出口供应量大,国际大米价格在2022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上涨,弥补了2021年的大部分跌幅。日本和印度香米市场的供应限制是价格上涨的原因,对印度香米品种的强劲需求和印度出口政策的变化也是原因之一。反映这些趋势的是,粮农组织大米价格指数在2022年10月平均为112.0点,较5月上升2.5%,较上年同期上涨12.1%。

肉类 预计2022年世界肉类产量为3.6亿吨,比2021年增长1.2%。大部分增长将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的猪肉。在南美洲,主要是牛肉和禽肉,这反映出国际需求强劲,但可能会被欧洲预计的产量下降所抵消。由于投入成本上升、动物疾病和不利天气条件导致生产者利润率下降,全球肉类生产系统可能在2022年遭遇挫折。在一些国家,这种情况导致人们过早地大量屠宰牲畜,进而减少了总体肉类生产量。

预计2022年世界肉类贸易总额将达到近4200万吨,比2021年下降0.8%,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国内生产增加和今年早些时候国内价格下降,预计中国猪肉进口量将有所下降。由于经济低迷和世界肉类价格高企,其他许多国家的肉类进口可能会受到抑制。相比之下,包括英国、欧盟、美国和韩国在内的几个国家的肉类采购预期将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国内需求的增加。

牛奶 预计2022年世界牛奶产量将达到9.3亿吨,比2021增长0.6%,这是过去20年来最慢的增长速度。由于动物疾病爆发和极端天气事件,牛奶产量的增长速度比前几年慢,但印度和巴基斯坦奶牛群的增多,以及中国大规模奶制品经营促进了牛奶产业发展。这些预期的产出增长可能会被几个国家的产出收缩所抵消。预计受持续战争影响的乌克兰,以及巴西、欧盟、土耳其、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降幅最大,原因是极端天气事件、劳动力短缺和投入成本高企,导致其利润率受到挤压。



各国政府的市场政策支持


为了更好地应对目前复杂的粮食问题,今年,各国出台了不同的支持性市场政策。

2022年,中国向粮食种植者提供了100亿元人民币的一次性补贴,以帮助他们应对当前农业季节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中国将2023年小麦最低支持价格(MSP)提高至每吨2340元,同比上涨2%。2023年小麦和玉米进口关税配额与去年持平,分别为963.6万吨和720万吨。

印度今年开始对大米和其他商品征收5%的商品和服务税,如果这些大米以预先包装和标签包装的形式出售,其重量不超过25公斤。散装或包装超过25公斤的大米不征收任何商品及服务税。泰国批准了高达150.1亿泰铢(39亿美元)的预算,在2022—2023年度支持稻农。根据该计划,将有86.7亿泰铢(23亿美元)用于在2022—2023实施大米价格保障计划。该计划将保持产量上限和保证供应价格不变。今年,日本与美国签署了一项新协议,修订2019年美日贸易协定中的保障机制,对日本可能对美国牛肉征收更高关税的时间设置了更严格的限制。


孟加拉国则批准将贷款还款期再延长一年至2024年12月,该再融资计划将为乳制品和人工授精部门提供20亿不丹盾(约2290万美元)。根据两国于2020年12月签署的优惠贸易协定(PTA),允许来自不丹的另外16种产品免税进入,包括牛奶。此外,孟加拉国给予优惠贸易区中的34种产品免税准入。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33期第7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拓展阅读

治理“非粮化”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种粮” | 社会科学报

建设可持续的全球粮食体系 | 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