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为什么要开展玉米运动?

苏联的发展长期倚仗于重工业的推进,使得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长久以往的斯大林模式也使得苏联的农业发展十分缓慢。

甚至有些人开始宣传苏联时期的农业表现还不如沙俄时期,那么赫鲁晓夫种植玉米是为了补充苏联人民的餐桌食品吗?

根据《苏联经济手册》中数据显示,苏联在1950年的谷物产量为8120万吨(小麦产量3110万吨),马铃薯的产量为8860万吨。

而相较于1913年的沙俄粮食产量来看,谷物产量8600万吨,马铃薯3190万吨,这一段时期内苏联的粮食产量增加量是不多的。但这些数据是按照苏联1939年后的疆域(苏联占领了波兰的领土)换算的数据,如果换算成1913年沙俄的领土来看,谷物产量为7650万吨,马铃薯产量为2330万吨。

再者,1913年是沙俄时代一个空前喜人的丰收年,从《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得到的数据来看,1907-1913苏联的谷物平均产量为(按照1939年以前疆域)6520万吨,而1913年一年的产量就达到了7650万吨,可见1913年的这片土地上的丰收景色。

而在之后的数据我们也可以得出,在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粮食产量就已经能和沙俄时期的粮食产量持平或者超越一点,到了1947年这个拐点以后,明显的超过沙俄时代。

苏联的农业并没有到靠玉米来拯救苏联人民餐桌问题的地步。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赫鲁晓夫去大力推行玉米运动呢?

按照赫鲁晓夫的原话来说,种植玉米不是为了当做餐桌上的食物,而是为了获得饲料,去获得更多的肉制品和奶制品。

首先说说赫鲁晓夫这个人,他在乌克兰时期的一系列农业改革,使得乌克兰的玉米大获丰收,这个优异的表现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后来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掌握大权以后,开始全面推进苏联的农业改革。

由于赫鲁晓夫一直想改善苏联人均肉类产量较低的状况,丰富苏联人民餐桌肉类食品的种类,在他的过往经验中,玉米是作为饲料最好的产物。

于是在1951-1952年,他在莫斯科郊区的一栋别墅旁,试验种植了一些从美国引入的玉米种子,并在成熟后邀请了苏联农业局的科兹洛夫前来调研考察。

科兹洛夫发现玉米长的非常好,肯定了赫鲁晓夫的实验。

得到了肯定的赫鲁晓夫又在旁边的一个国有农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实验,结果也大获成功,使得这个国营农场的收入不断上升,较高的工资甚至吸引了一些人回来工作。

两获成功地赫鲁晓夫信心大增,开始在不同地区实验种植玉米,并且在不断地实验中进行总结,实验结果非常喜人,也加大了赫鲁晓夫的决心。

为了种好玉米,赫鲁晓夫甚至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美国农业的职位,叫农业随员,随时去考察美国的农场种植情况,这个消息也被美国总统所听闻,于是他干脆将赫鲁晓夫邀请到了美国。

前往美国后,赫鲁晓夫参观了不少农业农场,他感叹于美国一望无际的大农场的场景,也惊叹美国畜牧业的发达,在这里玉米是重要的饲料产物,并且根据他的调查和计算,如果一头奶牛在不吃参杂有玉米的饲料时,牛奶的年均产量为1100公斤,如果吃了玉米所制作的饲料产量能达到4000公斤。

这就是的赫鲁晓夫坚定了玉米运动的信心,而此时国内的农学专家的实验结果也更加验证了他的想法:

【青贮饲料所蕴含的乳酸能促进牲畜的食欲】

​早年来实践的成功经历+竞争对手的强劲表现和国内顶级农学家的论证辅助使得赫鲁晓夫对于玉米的期望又高了不少。

于是,赫鲁晓夫带着4000多吨的种子回到了苏联,开始了他的玉米运动。

当然,后续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这场运动失败了,在1953-1962这短短十年内,苏联玉米种植的土地从350万公顷猛涨到3700万公顷,挤掉了不少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而一些造假的行为也使得他的判断不断出现错误。

最终这个运动在1963年的大干旱加持下走向了失败。

在之后的日子里,玉米不再是苏联的主要作物,有些地方本来可以种植玉米但也因为“政治原因”而不去种植。

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后,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农业,他依旧亲自种植着玉米,前往国营农场参观,并在人生最后的时刻前往医院看到一片玉米地的时候说下了这样一句话:

【种的稀疏一点,将会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