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玉米空杆缺粒之谜:影响产量的隐形杀手

在玉米的生产中,玉米空秆缺粒一直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空秆缺粒呢?

在玉米生产中,空秆和缺粒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玉米空秆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先天性不育引起的空秆,有的地区的农民会把它称作公玉米。这种空秆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玉米种子内生理机能衰退以及植株体内疏导组织障碍,新陈代谢失调,导致养分输送不到顶端而停止生长。这种现象在播种后就没有办法防治了。


另一种是由生长条件差引起的空秆。这样的植株上,虽然有幼穗形成,但是幼穗不吐花丝也不结籽粒,也就是最后形成有穗无粒的植株。


在生产中,玉米缺粒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果穗侧面籽粒不实的情况,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第二种是整个果穗籽粒很少,并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第三种是果穗顶部没有籽粒或籽粒细小,而且果穗顶部籽粒的颜色比果穗下部的籽粒浅。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玉米的空秆和缺粒呢?


造成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主要与品种、肥水、气候和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种子市场的放开,一些纯净度差,没有经过品种适应性试验的玉米种子直接进入大田生产。这些品种往往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导致幼苗生长不整齐,大小苗分化,小苗生长不良,玉米的生育期延长。这些小苗一般都不能形成正常的果穗,造成空秆,即使勉强结穗,也会由于植株弱小而出现空秆缺粒的情况。


玉米出现空秆缺粒的另一个原因是栽培密度不合理或者管理不当,造成植株长势不匀,大小不一,从而出现矮小的植株。这些矮小的植株发生空秆、缺粒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


营养供应的不合理也是导致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之一。玉米营养生长期生长量大,需肥力强,需肥量大。如果营养供应不足,就会增加空秆和缺粒的比例。玉米雄穗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强,而雌穗是由叶芽发育而成,发育较晚,生长也较弱,所以雄穗分化一般要比雌穗早7~10天。当营养不良时,雄穗就会利用顶端生长的优势,将大量的养分吸收到顶端,对雌穗发育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致使雌穗因营养不足导致发育不良而形成空秆或缺粒。营养供应的不合理,还表现在营养比例失调,一般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需吸收氮2.5~4千克,磷0.8~1.5千克,钾1.6~3.8千克。例如,氮素多、缺磷、缺钾会造成植株叶色浓绿,茎叶繁茂,体内糖代谢受阻,叶及茎秆内的糖分增加,转运给雌穗的糖相应减少,严重时就会使雌穗因营养不足而不能发育成果穗,形成空秆。


在玉米生产中,气候对玉米空秆缺粒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玉米大喇叭口至抽穗前,最适合的气温在25~28摄氏度之间,田间持水量应保持在70%~80%。如果这个时期遇到高温干旱、缺水,就会影响雄穗的正常开花和雌穗花丝的抽出。在这种情况下,花粉的生命力减弱,花丝容易枯萎,最后就会出现大量的空秆。水分过多,也同样会影响玉米雌穗和雄穗的发育。如果这个期间土壤水分过多,植株的根系发育就会受阻,导致呼吸、吸收和合成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养分的吸收和运输,也不利于成穗。再有就是在阴雨天气过多、光照不足的情况下,花粉粒易吸水膨胀,粘结成团或破裂死亡,丧失授粉能力,导致雌穗花丝不能及时受精,最后也会造成有穗无籽或少籽情况的出现。


除了上面分析的原因外,病虫害也是导致玉米空秆缺粒的原因之一。有些虫害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这些虫害会导致玉米不能正常开花授粉,造成空秆和缺粒情况出现。另外,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毒可以直接导致玉米植株矮小、畸形,出现不能抽穗或穗部畸形、结籽不全的情况。还有就是一些玉米病害,如黑粉病和大小斑病等,都能造成玉米植株养分供应受阻,果穗不能发育,从而使空秆率增加。


了解了玉米空秆、缺粒发生的原因,在生产中您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把玉米空秆缺粒的比例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