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巴西后,阿根廷玉米也来了!为什么全球都在积极对华出口玉米

玉米,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农作物,近两年突然成了全球的焦点。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玉米都上演着一出出精彩大戏。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我国进口玉米数量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连续数年超过配额。而随着巴西、阿根廷等南美玉米大国加入战局,全球四大玉米出口国悉数瞄准中国市场。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对国内玉米市场又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层层剥茧抽丝,探寻真相。
中国玉米需求骤增成关键诱因
要解开中国进口玉米激增之谜,首先要从国内说起。2020年前后,生猪产能经历大起大落,带动饲料需求量快速增长。而恰逢国内玉米去库存完成,供给出现短缺。加之疫情冲击下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玉米价格一路飙升。在内外夹击下,进口玉米数量应声暴涨,由2020年的1130万吨猛增至2021年的2835万吨,足足翻了一番还多。即便2022年略有回落,也仍维持在2000万吨以上的高位。

进口玉米满足刚需,多元化布局保障储备
中国进口玉米,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刚性缺口。生猪产能恢复带来的饲料需求增量,亟需外部供给补充。另一方面则着眼战略储备。作为重要饲用粮,玉米储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积极开拓进口渠道,优化来源结构,对稳定国内市场、应对外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传统的进口来源受阻,更凸显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必要性。

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出口国加速抢滩
在全球玉米贸易版图中,美国、巴西、乌克兰和阿根廷向来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则因为进口量有限,一度并不被重视。但随着中国玉米进口需求爆发,这个潜力无穷的大市场迅速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去年,巴西玉米打开对华出口大门后,迅速跻身第一大来源;而阿根廷时隔15年重启对华玉米贸易,也彰显了争抢中国市场的决心。毕竟对这些国家而言,进入中国,就意味着从一个5000万吨的市场,跨入一个需求量高达2亿吨的汪洋大海。

进口玉米"只是配角",国内需求和替代品更值得关注
尽管各路玉米大军正加速向中国市场进发,但从现实来看,进口玉米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其实十分有限。国内玉米价格的疲软,更多源于需求不振、替代品冲击等内因。
一方面,生猪产能见顶回落,对饲料的刚性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国际其他谷物价格走低,DDGS、大麦、高粱等替代品大量涌入。相比之下,进口玉米不过是其中一个因素。所以在研判国内玉米走势时,还是要更多关注国内需求端以及廉价替代品的冲击。

结语:
"洋玉米"来势汹汹,但国内市场无需惊慌。进口增多固然值得警惕,但归根结底还是国内供需的问题。与其担心"外患",不如多关注"内忧"。无论是提振国内玉米消费,还是优化储备结构,都需要政策发力、市场发力。
唯有如此,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粮食博弈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作为吃瓜群众,你怎么看待近年来国内外玉米市场的风云变幻?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