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往事——单县徐寨镇火神庙村

编辑/朱秋霞

火神庙行政村下辖火神庙、黄庄、欧庄、丁庄、马楼、张庄等6个自然村。1958年9月公社化时属马寨大队,1961年成立火神庙大队,属徐寨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乡,将火神庙生产大队变更为火神庙行政村,属徐寨乡。1996年,合村并队,与马楼行政村合并,属徐寨镇。

村名由来

火神庙村 明成化元年(1465年),朱氏从今成武县孙庙乡朱庄迁此建村,名朱庄。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朱氏家族家道昌运,为保一方平安,特在村中修建了一座火神庙,朱庄村改名为火神庙村。

黄庄村 清顺治年间(1644-1661),黄氏从县城黄小庄迁此建村,名黄庄。

欧庄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欧氏从原芦墓乡欧庄迁此建村,仍名欧庄。

丁庄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丁氏从江苏丰县西关迁此建村,名丁庄。

马楼村 明洪武三年(1370年),马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建有楼房,取名马楼。

张庄村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张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张庄。后因重名,改称南张庄。

村庄往事

送火神 在鲁、豫、皖、苏四省交界的地区自古就流传着正月初七祭火神的传统民俗。相传远古时期,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使人类以熟食为生,人们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火神”,把农历正月初七定为他的生日。每年的正月初七日,老百姓家家焚香送神,以保平安。青年人晚上放鞭炮、挂灯笼、举火把,热闹非凡。据老人说,如果这天不把火神送走,这一年就有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夜幕降临,送火神开始了,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带着鞭炮、烧纸、香烛等,抱着火神爷的牌位,放着鞭炮,燃起礼花,在十字路口,把火神爷的牌位和纸钱一起烧掉,就完成了送火神仪式。

战争年代 1938年,日本鬼子进驻单县,炸掉芳桂集后来到火神庙村,强行把火神庙拆掉,只剩了下火神爷神像,他们把所有值钱的物件送到芳桂集,修建芳桂集东方小城。在沙河北建碉堡楼,在沙河南挖封锁沟。东南至终兴,西北至白浮图,途经碉堡楼人人被检查,老百姓为了生活,弯腰作揖苦苦哀求,请老太君行好放过。

日本鬼子驻扎在芳桂集期间,设有区长、保长、队长,在火神庙村后的路上,经常有日本鬼子骑着摩托车穿过。

1938年夏天,日本鬼子驻扎在火神庙村,住在马家、赵家,士兵们戴着铁帽,穿着马靴,手持带刺刀的步枪,当官的佩戴着长刀,在赵家打麦场上训练。青年妇女不敢出门,老百姓把米面都藏起来。

日本鬼子上百人住在单县,国民政府在单城办公(伪政权),七路军由时锡九带领在插花楼盘踞着。驻扎在芳桂集的日本和汉奸队以及驻扎插花楼的七路经常来火神庙村抢财要物,交不上就抓人,汉奸队进村抓人派饭,搞得民不聊生。

为发动群众抗日,火神庙村党组织派了杨作宪、李玉洁、卢绍泰发展党员,村民刘仍先、马坤义、欧兆仁、李开彦等加入了党组织,抗联组有周老妈妈、吴厚磊等人。

1943年,抗联组在开会时,被驻扎在芳桂集的日本汉奸队发现,他们在村西头埋伏射击,抗联组英勇抗敌,被日本鬼子枪击一人。1944年,发生蝗灾,抗联组积极发动群众扑灭蝗虫。党在群众中影响越来越大,八路军队伍不断扩大,曹马是***活动基地,牛楼是抗联组基地,芳桂集发展了不少党员。火神庙村的抗联组发动群众,挖深沟修战壕,为打游击战做好战备工作。村民刘云振在北地烧窑盖了一座房子,成为抗联组的活动驻地。(1946年前后,刘云振被国民党还乡团活埋。)

由于芳桂集有日本鬼子驻扎,集贸市场也迁到了火神庙,周边村民来赶集的人很多。火神庙群众基础好,有抗联组驻扎,七路、汉奸、日本鬼子也不敢捣乱。解放后集市又迁回到了芳桂集。

由于***组织日益壮大,不少跟着日本鬼子的汉奸七路看形势不好,自动退伍,回家种田。火神庙村朱德新从芳桂集回村,通过***的教育,开始积极为***做事。被七路汉奸抓住之后杀害。建国后朱德新被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日军投降后,芳桂集部分汉奸逃亡他乡,路过火神庙抢东西,被抗联组发觉,在赵家林后开枪射击,汉奸们丢物逃窜。

1946年,内战爆发,老百姓盼望和平无望,“跑反”成了日常,东边来了中央军往西跑,西边来了中央军往东跑,搞得人心惶惶。

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攻打羊山集,火神庙村群众勇于抬担架,在党的领导下,村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斗地主,分田地,把地主家的家财分给贫下中农,地主被扫地出门,此举深得民心,此后,群众都加入到轰轰烈烈的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中了。

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党组织发动群众,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火神庙村群众推着木轮小土车,送米送面,一直送到前线后勤处,为淮海战役战役的胜利贡献了一份力量。

1949年,解放军南下大军路过火神庙,曾短暂休息,补充给养,村民都第一次看到有马拉的大炮,马驮机枪和迫击炮等。解放军战士帮助乡亲们挑水打扫卫生,军民之间胜如亲人。

村庄变迁

五十年代初,火神庙村在党的领导下,从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高级社,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人人参加集体劳动,实行工分制,虽然生活清贫,但社会安定,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个个干劲十足,村里的壮劳力齐动手,不怕苦不怕累,十天左右就打了四眼砖井。

1958年,国家大搞水利基础建设,开春后不论男女,劳动力都投入了大沙河的开宽工程中,吃住在工地(芳桂集)。大沙河竣工后,男劳力两人一辆小土车,推着上黄河古道(河南焦庄)打大坝,接着又去了浮岗水库,建了官庄水闸。一部分劳动力,又去李新集建河桥、到单城南时庄打干渠。一直干到腊月底才回家。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实行军事化管理,大炼钢铁,挂浮夸风,在芳桂集南边搭大台子成立指挥部,播种放卫星张某某等一名,每亩播种100多斤。由于集体粮食短缺,年底大伙解散。过春节时每人只发了白面1斤,猪肉一两。这一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959年春天,老百姓家家都没有了粮食,生活都很困难,野菜、树叶、榆树皮、毛根等能吃的都吃了。许多人出现了水肿现象,有些人饿得受不了就出门逃荒要饭,有的就此失踪。在紧急关头,政府发放了购粮证,每天每人八两,维持生活,上级弄来不少地瓜秧,号召群众艰苦奋斗,把生产搞好,1960年,地瓜长势非常好,获得丰收,社员煮地瓜,晒地瓜干,磨成面粉做饼子,基本能吃上饱饭了。

1963年,各个生产队都购买了马车、地排车,扩大了牲口院和仓库,增加了生产资料,有单华犁、双华犁、单圆桶喷雾器等。大部分生产队打了水井,青壮年劳力白天黑夜轮流推水车浇地。播种机是人力拉的耩地娄,一个壮劳力驾中间,有两个木棍,后面有一个壮劳力摇动着。社员们家里烧柴草,由生产队分配,春季分麦茬,秋季分谷子疙瘩。

冬季夜长,村里开办了夜校,不少群众上夜校学习。生产条件逐渐好转一些,各队又安了柴油机打面碾米,节省了不少劳动力。

1967年,红卫兵大串联,停课闹革命,火神庙村接待了不少大学生,免吃住,当时涌现了不少革命造反派,多次发生过武斗,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

1969年,农业学大寨运动,火神庙村派出部分人员到曲阜夏家村、陈家庄参观学习。1970年,徐寨公社统一调整土地,深翻深挖,平整土地。国家号召大力发展副业,以副养农,徐寨公社在火神庙北建大窑,长期用地30余亩。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烧砖取土用地100多亩,有的成了水坑,给火神庙村造成了损失。

1971年起,火神庙村架设了高压电,变压器,老百姓用上了脱粒机,浇水用上了潜水泵。大部分安上了电灯。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1981年,火神庙村实行分田到户,老百姓自由种植,向国家交公粮提留,百姓干劲很足,当年农作物就获得大丰收,村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不少。

1987年,通过几年的劳动积累,火神庙村里有数户安装了有线电话,也有不少群众买了黑白电视机。国家给予了好政策,大家争着想方设法发家致富,有的建了楼板厂,有的在105国道边设置了水泥点、沙子站,有的村民购买了面包车拉客,有的购买了拖拉机拉沙子跑运输等。

1994年,火神庙村成立了贸易市场,唱了几天大戏,设有牲口市、羊市、粮食市等交易市场,小商小贩和周边群众来的人很多,解放前就存在的集市贸易延续下来。1998年,群众集资把集市后街铺上了柏油路,街面加宽了,交通方便了,赶集的商贩和群众更多了,集市贸易越来越红火。

2000年,火神庙村建养鸡场三处、饭店、兽医站、饲料加工厂等企业,2001年,又建立了大型加油站、卫生室、机械磨油坊,向现代化集市发展。

资料收集:赵维军 赵义东 古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