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相沟镇玉米收获喜悦多,合作社里“金满仓”
在莒南县相沟镇仁禾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基地,300余亩玉米长势喜人,玉米杆高耸挺立,缀着肥硕饱满的果实。
机械化助力秋收“加速度”
在这300余亩玉米地种植基地里,几台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在轰鸣声中,一人多高的玉米瞬间被“揽入囊中”,玉米、秸秆自动分仓,收割、运输如火如荼。不同的是,在这片忙碌的土地上,却很少见农民的身影。

面对疑问,莒南县相沟镇仁禾发展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彬倒是笑呵呵地挥挥手,指了指这几台大型机器。“我们的合作社是由鲁供丰禾集团托管服务的,这几辆收割机就是集团提供的,以前的时候,要四五十人用手掰棒子,秸秆处理、颗粒晾晒都得靠人力。你看现在收割基本用不到人工了,几辆联合收割机全程包揽,玉米一过机器,秸秆和果实就分离了,这300余亩地两三天就能收完,省心还省力。”宋彬跟在收割机后面捡拾“漏网”的玉米,谈起机械化带来物力、人力的“今非昔比”,他说,还是归功于合作社。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 助力农户增产增收
年初,相沟镇宋家沟村在县派“第一书记”的帮扶下积极响应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号召,动员群众122户流转土地320余亩,成立了由党支部领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纳村内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机手等加入到合作社参与经营,探索实行“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实行“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从统一选种、统一购肥到统一耕种、统一销售,生产经营全部由合作社进行操作指导,再加之抢抓好时节,秋种小麦、夏种玉米都不耽误,“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让村民大大受益。

“今年种植的300多亩玉米,一亩可以收获1200余斤,收割下来的玉米直接运到托管集团,再出售给淀粉厂等,剩下的秸秆卖给本地养牛大户,咱也响应国家号召,把秸秆变成饲料,这样一来,利用了资源还保障了经济效益。”宋彬算了算,做了一项“丰收规划”,可以说是完全能够达到合作互利的目的。
三个转化带动致富路
“我们这片土地上发生着“三个转化”,县派“第一书记”雷玉伟介绍到,一是收割服务的机械化,合作社调动农业机械提供服务,解放了大量劳力;二是秸秆资源的饲料化,打下来的秸秆“摇身一变”,可以成为牛场的“香饽饽”;三是合作经营的链条化,市场连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把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产量、质量大幅提升,农民也乐在其中。
丰收的玉米田指引着致富路,在带领集体与农民增收的道路上,相沟镇将合作社模式全面铺开,合作社变为“田地管家”,农民当起“甩手掌柜”,合作社和农户抱团发展,强农惠农和经济增收并驾齐驱。
通讯员 朱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