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农被罚6000万!只因私带新西兰种子回国,判罚为何如此严重

文:万物知识局

编辑:万物知识局

2020年2月14日,新西兰法院判定,中国果农高浩宇夫妇,赔偿新西兰佳沛公司1500万新西兰元,折合人民币6526万元。

这对中国夫妇到底干了什么?

新西兰佳沛公司是一家专门向全世界销售猕猴桃的公司,去年这个公司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达到9.1亿新西兰元,相当于人民币40亿元左右。而高浩宇夫妇,只是我国的一对普通果农夫妻。他们之间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利益纠纷?

事件的起因,要从高浩宇夫妇私自带回国的的几根果藤说起……

高浩宇夫妇回国之前,一直在新西兰从事着种植猕猴桃的工作,新西兰当地称之为奇异果。新西兰当地的猕猴桃品种极佳,果皮光滑、味道香甜、果肉细腻、而且水分也非常充足。

高浩宇夫妇在新西兰生活多年之后,因为想念家乡,所以有了回国的打算。但是回去做什么呢?种植猕猴桃已经成了他们两个最熟悉的工作,所以两人决定带几根果藤回国,继续从事猕猴桃种植工作。也让家乡的人尝尝新西兰的猕猴桃。

回国后,他便用从新西兰带回的几根果藤在自家的田地里种起了猕猴桃。然而,他的猕猴桃还没种两年,就接到了法院是通知,他被新西兰佳沛公司以涉嫌侵犯自主知识产权的罪名告上了法庭。

新西兰法院对本案审理后,最终判定高浩宇私自带果藤回国的行为,确实侵犯了佳沛公司的自主知识产权。高浩宇须向佳沛公司赔偿6526万元。

此案结果一经公布,就有不少人提出疑问:不就是几根果藤吗?竟然要求天价赔偿!也太小题大做了吧?

我们代入高浩宇的视角,也难免感到委屈。但是,种子的重要性超乎你我想象,被喻为农业“芯片”也并非徒有虚名。

前文提到的,新西兰佳沛公司凭借售卖猕猴桃,仅仅2021年一年,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就高达到9.1亿新西兰元,相当于近40亿人民币。

而他们售卖到猕猴桃并不便宜:我国的猕猴桃10元一斤,新西兰佳沛公司的猕猴桃10元一个。即便如此,新西兰佳沛公司的猕猴桃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供不应求。

这就是品种的区别,也是种子的重要性所在。

然而猕猴桃的原产地其实在中国。

1903年,莎贝尔·弗雷泽利来中国看望妹妹后,带走了猕猴桃的种子,她回新西兰后,将种子分成几份送给了亲友们。

种子几经转手到了新西兰育种专家阿利森的手中,阿利森对来自遥远东方的种子很感兴趣。

新西兰是一个岛国,它的北岛地区历史上火山频发,而火山灰形成的土壤深厚又极富矿物元素,以及新西兰的海洋性季风气候。这些都非常适合猕猴桃的生长。

阿利森几番尝试后,于1910年,猕猴桃在新西兰改良成功。

新西兰人将它的名字改为“奇异果(kiwi)”,这个词语和新西兰国鸟几维鸟(kiwi)同名。从此,飘洋过海的猕猴桃因为“奇异果”这个名字和新西兰有了联系。

新西兰人非常喜欢这款新奇的水果,于是越来越多的新西兰农民开始种植猕猴桃。以至于到了1952年,新西兰当地的猕猴桃产量严重过剩,新西兰土地广阔,但是人口稀少,依靠内部消耗是不可能的。所以新西兰政府决定出口猕猴桃。

然而,新西兰的猕猴桃在出口时,却遇上了不少麻烦。

由于这些年来新西兰的猕猴桃都是自产自销,所以种植猕猴桃的基本都是个体户,也就是小农。这些猕猴桃种植户因为相互竞价导致猕猴桃价格暴跌,遭到了美国对新西兰猕猴桃的反倾销处罚。除此之外,他们为了获取高收入而提前采收,导致猕猴桃糖分累积不够,一点儿也不好吃,时间长了还会破坏猕猴桃在人们中的形象。

另外,猕猴桃的育种、营销、仓储等问题,更不可能指望小农来做。但是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出口的猕猴桃不仅卖不上价钱,口碑也上不去。

为了解决在出口上遇到的这些问题,新西兰成立了新西兰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并定“佳沛”为猕猴桃的品牌。

成立公司之后,新西兰所有种植猕猴桃的果农都不得私自出口猕猴桃,种植出的猕猴桃交给公司统一管理包装出口。而公司在国际上也具备了议价权。

除此之外,公司还会安排专家指导果农生产,专家也会针对果农遇到的问题及时寻求新的解决方式。

政府也会提供经费,供育种专家培育新品种。并且出资建立多个保鲜仓库,用于储存收获的猕猴桃。

之后,新西兰接连研发了多个猕猴桃品种,这些品种无一例外全都申请了专利,未经授权私自种植的行为,确实是侵权的。

2001年,新西兰佳沛的猕猴桃以“奇异果”为名正式“入侵”中国。当时猕猴桃在国内仍是相当边缘性的水果。

佳沛进入中国市场后,直接定位高端水果,论个售卖,单个猕猴桃售价在10元以上。“佳沛刚来中国的第一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对比佳沛在全球的销售额占比不到2%”佳沛大中华区总经理蒋时杰回忆道,“在中国,有30%到40%的市场预算用来给人们店内试吃”。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佳沛为了培养中国市场,投入大量预算用在试吃上。

不俗的品质保证和卖力的营销兼并,让佳沛逐渐在中国打开市场。

2018年,佳沛在中国区的销售额达到惊人的5亿新西兰元,成为佳沛在全球最大的市场。2021年,佳沛在中国区的销售额已经突破9.1亿新西兰元,相当于近40亿人民币。

新西兰猕猴桃的成功,要归功于其产业链的成熟。

而这一切是源头就是一粒种子,它让新西兰每年单从中国就赚走数十亿元。种子被誉为“农业芯片”,一点都不夸张。

很多人都知道,我国在高端芯片上一直被外国“卡脖子”,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在种子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我国因为土地面积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众多,一直被称为农业大国,在国际上的农产品出口量也排在前五。但是农业大国并不代表种子强国,我国由于农产品种植量大,反而成了种子需求大国。

其实在我国农村的田里所种植的国人最为常见的玉米,就是进口的种子,用的是来自德国的种子。但是这并不表示我国没有自己的玉米种子,只是我国的玉米种子在品质上还没有在国际上排上名字。所以我国在种植玉米时,只能选择购买进口的玉米种子。

除了玉米之外,还有很多我们平时经常吃的粮食和蔬菜,都依赖进口的种子。比如,土豆、茄子、洋葱、胡萝卜等。

虽然从2015年开始,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数量已经翻了50多倍,但是这其中大多数都是***团队发明的杂交水稻种子和李振声发明的杂交小麦种子。

除此之外,我国大多数粮食和蔬菜的种子依然需要进口。也就是说,我国大部分农民一直以来相当于是在给外国种子打工。我国在国际上也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国外种业巨头凭着种子专利在手,对其他国家漫天要价。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的耕地面积却越来越少,我们对于国外种子国外食品的依赖性越来越高。长此以往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们无法进口那些高质量的种子,国内的很多粮食和蔬菜的产量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到那个时候,吃饭难的问题就会再度出现。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就体会到了粮食和蔬菜有多重要。

“关键时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这是***院士曾经说过的话。

俄乌冲突愈演愈烈的同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站在了俄罗斯的对立面,并以“停止对俄罗斯进行种子供应”作为威胁,逼迫俄罗斯停止攻打乌克兰。

俄罗斯虽然是农业大国,而且大量对外出口粮食和粮油。然而它至今都未突破种子研发技术的瓶颈,所以在种子上非常依赖从其他国家的进口。

以俄罗斯的别尔哥罗德州和伊尔库茨克地区这两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为例:别尔哥罗德州的甜菜种子进口份额在91%以上,伊尔库茨克地区的所有农作物种子的进口份额都在90%以上。

而此次对俄罗斯实行种子断供的公司,正是俄罗斯进口中的的主要供应商,德国拜耳公司。

所以,一旦断供,短时间内可能影响不大,但是时间一长,一直依赖进口的种植地区,没有进口种子种植,去哪里搞粮食?由此可见,“种子”在战争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这是***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说过的话。

2020年12月,我国的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中提出:要加强种子的质量提高以及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种子库的建设。有序推进育种工作。尤其是要在种子源头问题上,加大研发力度,早日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扭转我国在一些种子上“卡脖子”的局面。会议最后,强调“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是我国接下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

种子安危,关乎国家民生稳定。

为更好地把握国家“种子安全”,打好种子翻身仗。2022年国家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对种子行业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包括: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加快推进育种的创新。

1986年,国家作物种质库在北京中国农科院内盖了起来,这些年来,这里陆续存放进52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全球第二大的种子库。大量的作物信息以及种子资源使得它被称为种子界的“诺亚方舟”。这里记录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以及这些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在作物研究上取得的进展。

2021年底,一座全新的国家作物种质库投入试运行。新的种质库能够容纳5000个物种、150万份种质资源,以及内部的超前高科技设计,为我国未来种子研发保驾护航!

通过高浩宇夫妇私带果藤被罚款一事可以看出,种子安全对一个国家十分重要。种子作为种业“芯片”是国家农业发展之根本。发展种子行业更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之一。

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种子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定可以再度提升一个台阶,我国成为种子强国的路也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