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培育出重大新品种,创造高产纪录!省农业农村厅表示:全力支持!

玉米是我国生产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其产量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为攻克我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提高玉米单产,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种“植株高大帅气抗倒伏、籽粒紧密饱满颜色亮”的玉米新品种,已累计推广近500万亩,这就是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兰海教授主持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川单99”。

“川单99”,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川单99”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四川省玉米育种攻关项目标志性品种,已经先后通过了云南中高海拔、广西全区、四川山区、西南春玉米中低海拔、西南青贮玉米等组别审定。今年该品种还将通过黄淮海区青贮玉米国家审定,是近年来国内审定玉米品种中适宜区域最广的品种。“川单99”在生产示范中创造了我国南方玉米30亩以上连片的平均亩产1078.17公斤高产纪录,自2019年首次审定以来,已累计推广近500万亩,是目前西南地区年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单一品种

2020年10月13日,荣廷昭、陈温福、南志标、朱有勇、张洪程、康振生等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纷纷点赞玉米新品种“川单99”,他们及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西南及南方抗逆高产耐瘠薄玉米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成果,“川单99”通过项目重大新品种指标评价

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2022年5月26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徐斌、种业处处长沈丽、四川省种子站副站长何芳一行来到四川农业大学,调研重大新品种“川单99”推广工作。徐斌充分肯定了“川单99”目前取得的推广成绩,并表示省农业农村厅将继续全力支持“川单99”下一步的推广工作,希望育种团队继续围绕品种大面积推广做“大文章”,为“川种走出去”及四川省种业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川单99”推广取得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科研人员日复一日的耕耘。川农玉米研究所的前身是1963年农业部批准以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杨允奎教授任主任的数量遗传实验室,2000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川农玉米研究所是国家“双一流”学科作物学、教育部和四川省共建“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2011年经农业部批准的“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现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教授领衔的研究队伍,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川农玉米所培育的材料才是真正的原创,推出的杂交种也是最好的效仿模式”,业内多位专家曾如此评价。2022年3月,荣廷昭院士在接受新华社瞭望周刊专访时表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创新了热带种质选系方法,创制系列骨干自交系,育种利用成效显著;开创了玉米近缘属资源在玉米营养体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新途径;并且推动了西南玉米育种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研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玉米是跨国种业企业竞争的主要领域,确保玉米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未来,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将继续立足西南,围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致力于玉米种源创新和高级人才培养,推动西南及我国玉米种业科技创新。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素材来源:四川农业大学新闻网、农民日报、瞭望、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