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传来新数据,玉米、猪肉进口“超预期”,猪肉价“要起飞”?
玉米价格“崩盘”,猪肉价格“起飞”?2024年伊始,玉米和猪肉的价格,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走势。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两种产品的价格呢?对我们生活又有何影响?
临近过年,猪肉消费量大增,而此时市场上却传来不太妙的消息。2024年1月22日,猪肉价格在经历3连降之后,逐渐开始回暖,猪肉价格上涨,又赶上过春节家家户户备货,势必导致大家多花钱。而与猪肉涨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玉米行情持续走低,“谷贱伤农”看来无法避免。农产品降价猪肉涨价,对农民还有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个年还能过好吗?

猪肉价格要起飞?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国内屠宰企业提价收猪,猪肉价格在经历3连跌之后,正在逐步回暖。
1月24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位为每公斤20.11元,比前一天上涨1.5%。
前几年,猪肉出现了一波疯狂涨价,一些地方的猪肉价格直追牛羊肉,甚至已经超过牛羊肉。居高不下的价格,仿佛透支了以后几年的价格空间。

自那次高价之后,近几年猪肉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由此也导致大量养殖户出现亏本现象。农业农村部市场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称,2023年养殖户全年生猪养殖,平均每头亏损76元。
也许是前几年高价猪肉带来的后续影响,即便大量养殖户出现亏损,市场上的生猪供应一直非常充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整个2023年猪肉产量高达5794万吨,比2022年提高4.6%,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市场供应最高水平。
较低的价格和充足的供应,整个2023年,我们可以说完全实现了“猪肉自由”,消费者得了便宜,却苦了养殖户。
对养殖行业而言,刚刚过去的2023年,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经达到68%达到水平,为养殖行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前几年养猪大赚特赚,近些年养猪一亏再亏,市场的调节作用,让养殖户自发缩减养殖规模,不是不想让大家吃肉,实在是亏不起了。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农村部也因势利导加强调控,引导养殖户减少产能,促进供需尽快恢复平衡。
经过一整年的努力,年底时终于见到了成果。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底,全国母猪存栏量4142万头,比2022年同期减少约250万头。

存栏母猪减少,意味着猪崽也会相应减少,最终反馈给市场的就是猪肉供给量减少。供需关系对价格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收紧供给端之后,必然会导致猪肉价格有所回升。
更重要的是,此时正赶上春节这个猪肉消费的高峰期,市场需求又比平时更高。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猪肉价格持续攀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导致猪肉价格回升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猪肉进口量有所减少。虽然相对于我国高出天际的猪肉消费量而言,进口的猪肉占比并不大,但短时间内的增减变化,依然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很多人难免担心猪肉价格因为这些因素一飞冲天,实际上暂时还没必要担心。猪肉供给减少,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导致价格暴涨。
目前来看,猪肉价格只会有一个小幅攀升的过程,只要生猪养殖不暴发疫情,猪肉价格基本不可能一飞冲天。

玉米“大掉价”,价格跌不停
与猪肉价格小幅上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市场上玉米却遭遇价格寒冬,国内玉米价格不断下滑,进口玉米数量再创新高。
近段时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持续走低,今年累计跌幅已达400元/吨,相当于每斤玉米跌了2毛钱,看起来貌似不多,但对农民的影响却很大。

玉米价格之所以跌跌不休,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而言,农民的售粮欲望高企,市场供应居高不下。离着龙年春节越来越近,农民都想将手中的粮食尽快变现,这就导致玉米市场供应充足,阶段性供需失衡导致价格不断下降。

更重要的是,上文分析猪肉价格时也可以看出,国内生猪养殖户正在逐步缩小养殖规模。生猪少了,对饲料的需求也就少了,而玉米的一大用途就是用来做养殖饲料。
当下游需求减少的时候,势必会反过来再影响上游的原材料价格。玉米价格持续走低,也就是很正常的状况了。

外因方面,则是国际玉米价格下跌,我国玉米进口量持续攀升。最新的海关数据显示,我国在2023年12月进口玉米达495万吨,同比增幅高达470.8%。
整个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玉米2713万吨,同比增幅达31.6%。如此大规模的进口,势必会加剧国内市场的玉米供给量,进一步压缩国内玉米的价格空间。

另外,进口玉米虽然要支付一定的海运成本,不过即便如此,进口玉米的价格依然低于国内玉米。
国内玉米每吨报价在2500元上下时,国外进口玉米报价不足2200元/吨,巨大的成本差距,加剧了玉米的进口替代。
在玉米的主要销售区,进口玉米的成本平均下来大约为每斤1.0856元,而这远远低于国内玉米的售价,因此当地企业更愿意收购价格更低的进口玉米。

近些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想方设法帮农民创收增收,也是各级政府不断努力的方向。
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14亿国人的粮食安全不允许出现问题。
不过目前来看,持续走低的粮食价格,势必会严重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谷贱伤农,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
“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全人类!”已经去世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这样说。而谷贱伤农,正一步步摧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结果卖掉粮食一算账,最后没赚到几个钱,甚至还可能倒亏钱,白白浪费了劳动力不说,还搭进去化肥农药的成本和一年的时间,毕竟出门打工一年也能赚不少。

当农民都外出打工不愿意种粮的时候,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玉米种植暂时还看不出来,但国内大豆市场,就是一个教训惨痛的例子。
当年,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和美国谈判时,对方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要求我们必须开放小麦和大豆两个农产品市场。

美国之所以有如此要求,就是想给自己的农产品找一个巨大的倾销市场。也许很多人都不了解,美国出口除了尖端科技产品和技术之外,农产品也是很重要的部分。
谈判就是如此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我国代表经过艰苦的谈判,最终和美国达成一致,小麦和大豆市场二选一,只开放其中一个。
鉴于小麦关系到国人的饭碗,最终我国同意对外开放大豆市场。也正是开了这个口子,国际四大粮商将自己廉价的大豆,疯狂倾销到我国。

国际廉价大豆疯狂涌入,我国的大豆种植产业遭受巨大冲击,毫无招架之力。而下游的大豆加工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用脚投票,大量购进国际廉价大豆。
在四大粮商的联手打压下,我国大豆种植户遭受巨大损失,扛不住对方的低价倾销,最终只能选择退出市场。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国内大豆产量急剧下滑,2003年,大豆产量只剩下入世前的零头,并且还随时都有消失的风险。

当国际粮商控制了我国的大豆市场之后,就开始举起镰刀准备疯狂收割了。2003年8月,美国政府突然发布大豆因干旱而减产的消息。
这之后每个月,美国方面都要发布一份类似预告,由此导致国际大豆价格暴涨,从最初的2300元/吨涨到4400元/吨,而这还只是开始并不是结束。

面对不断涨价的大豆,我国加工企业最初选择用库存硬扛,但随着库存逐渐见底,国际大豆价格持续攀升。
为了维持企业正常运转,同时也锁定当前价格,我国企业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与国际粮商签订了大豆进口协议。
协议签好之后,国际粮商才露出狐狸尾巴,原来干旱导致大豆减产,只是他们自导自演的一场戏。一份澄清公告,让不断上涨的大豆价格快速回落。

此时,刚签好高价购买大豆合同的我国企业,那真是欲哭无泪,继续执行合同就要支付高昂的价格,不执行合同就要赔偿天价违约金。
毕竟当时签合同,就是国际粮商做的局,现在自然是宰起来没商量。因为天价违约金,我国企业多年利润被收割,一年倒闭了97%。

现在国际进来的廉价玉米,与当初的廉价大豆何其相似,吃一堑长一智,希望国内企业擦亮眼睛,千万不要让当年大豆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