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简单栽培的技术要点,全都在这里、收藏起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农业生产力要求逐渐提高,玉米栽培技术也逐渐创新。根据不同的地块,应采用适当的栽培方式,选择不同品种。科学的玉米田间管理可大大提高促使玉米产量得到,分析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意义深远。

1 玉米高产播种技术

1.1 选择适当播种时间

以土壤墒情和土壤温度为依据,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播种过早,温度过低导致种子在土壤内存留时间过长,而使苗期出现病害。当土壤5~10 cm深的温度均保持在8~10 ℃,便可播种玉米。通常情况下,每年的4月20-25日**。

1.2 提高播种质量

玉米所处的地块需要精细整理,确保墒情。精心选择玉米种植品种,玉米播种前,在种子中加入适量的农药并搅拌。播种时,选择的种子大小最好一致,下种时深浅均匀,一般深度为3~5 cm。如果播种遇到低温多雨年份,可适当浅种,如果遇到干旱年份,则可增加种子的深度,防止种子出现干芽现象。对种植玉米加盖土壤,要求足够严密和均匀,播种后,适当调整土壤墒情。

1.3 苗期除草技术

种植播种后一段时期出苗,选择一个无风天气,使用药剂封闭灭草,如40%的乙阿合剂或乙草胺和阿特拉津相互配合使用。对玉米所在土地连续多年使用除草剂,会导致土壤出现板结现象,使土壤出现不发苗现象,因此在施用除草剂时,要控制用量,不宜过多。

1.4 选择适当时间间苗、定苗

当玉米苗长到3~4叶时,需进行间苗处理,当其生长到5~6叶时,开始定苗。以免苗龄过大,导致苗根受到损害。在玉米定苗过程中,不需要等株距留苗,如果地块中存在一些缺苗位置,也可以留双株苗,以方便今后的补苗。间苗过程中,确保留下的玉米植株相对均匀一致,同时要保障群体结构相对合理。

2 玉米高产追肥技术

要想保障玉米高产,需要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结合玉米苗实际情况,追加一两次化肥。如果施加两次化肥,第一次追肥应在玉米拔节后的10 d内,选择雄穗分化期,此时所施的肥称作攻秆肥,通常情况下,玉米生长出5~7片叶子时,追加氮肥,用量为总肥的1/3。在追加氮肥的过程中,适当添加60~90 kg/hm2的钾肥。玉米抽雄前的10~15 d,进行第二次追肥,也就是雌穗小花分化期,此时所施的肥称作攻穗肥。通常情况下,当玉米生长到12~13片叶时,追加氮肥,使用量为总量的2/3。这样做能使玉米果实穗大粒多,并降低小花退化,对于玉米后期籽粒灌浆起到良好效果。如果对玉米施用一次化肥,一般是在玉米抽雄前的10~15 d。这一时期是玉米的大喇叭口期。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地下虫防治技术

玉米地下虫主要有蝼蛄、金龟子幼虫、金针虫和地老虎等。这些害虫主要生存在地下,给玉米根系带来损害。防治这些害虫,可结合春耕时期,采用随犁拾虫的方式。此外,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3 000~3 750 g/hm2,兑水30~37.5 kg/hm2,在375~450 km/hm2的细土上喷洒并搅拌均匀,顺着土地垄条施用,然后浅锄土地。也可使用相同用量的毒土在垄沟中施用。

3.2 苗期害虫处理技术

在玉米苗期,主要害虫有金龟子、蒙古灰象和网目砂潜等害虫。针对这种害虫,在垄沟或者地面洒施毒土。使用50%辛硫磷乳油,或使用90%晶体百虫1 500g/hm2,兑水7.5 kg和过筛的细土混合,细土用量300 kg,顺着垄撒施在玉米根苗的附近。

3.3 黑丝穗病害防治技术

玉米选种时,应选择抗病害能力较强的种子。注重对玉米的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在适当的时间播种,降低种子在土壤中停留时间,以免后期出现病害。科学管理水肥,最好使用腐熟后的农家肥,如果发现病株,需要及时将其拔除,以免传染给其他植株,拔除的植株要带出田外并集中销毁。对于病害发生率较高的地块,可采用轮作的方式,一般采用玉米、大豆等作物3~5年的轮作。

4 结语

要想提升玉米种植产量,需要科学选择玉米种子。在适当的时间播种,播种方式遵从技术规范。注重田间管理,科学施肥。仔细观察植株,如果发现病苗,及时拔出并带到田外集中处理,进而防止其他植株被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