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院士领衔!增效200亿元!四川这一高校“硬核”学科,实力不俗!
近日,赶在玉米苗期,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杨峰教授带着“智慧农业”专业部分学生专程到位于成都崇州的现代农业研发基地,利用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开展农田地块识别和作物生长监测预测实践。川农“智慧农业”专业2022年开始招生,是农学院作物学科下设的专业之一。

作物学是四川农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优势学科,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的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四川省重点学科。在软科发布的“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作物学位列全国第8,进入前20%。

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部分名单(作物学)
学科有“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和15个部、省级教学科研平台。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等科研奖励200多项,为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于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框架
作物学科通过长期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以院士领衔、结构合理、特色明显、创新能力突出的学术队伍。学生培养质量高,至今有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培养学生大多充实到我国西部地区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社会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荣廷昭,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博士生导师。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作为第二获奖人获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在《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Crop Science》、《TAG》、《PNA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6部。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先进个人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曾荣获四川首届创新人才奖和四川第二届科技杰出贡献奖。
作为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的高校,学校在肩负擦亮金字招牌的使命中,奋力推进着“双一流”建设。近年来,学校作物学科建设成果突出:
新品种新技术为西南粮食生产提供了强力支撑——
川农作物学科肩负着为西南乃至全国“藏粮于技”提供技术支撑的使命。针对西南地区特殊生态类型,强化品种的区域适应性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制,审定新品种102个,入选国家和省级主推技术24项次,新品种新技术年推广面积超过4000万亩、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0亿元。
主持育成的杂交稻品种宜香优2115、川康优2115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水稻优质品种的选育与保优提质绿色栽培技术推广,推动了“蜀中无好米”时代的结束,宜香优2115近5年位居杂交稻推广面积全国前十、西南第一、获第六届“稻香杯”特等奖。

宜香优2115
杨文钰教授带领团队历时23年的攻关成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继2020年、2022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第三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加以推广的农业技术模式。不久前,中国国际电视台(CG TN)刊发了题为《中国农村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加大豆产量》的新闻,面向全球专题介绍了川农杨文钰教授团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情况。

原创性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学科围绕粮食生产重大科学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做出了原创性突破性贡献,发现水稻“刹车”新型广谱抗病机制、水稻广谱抗病与生长发育协同调控新机理,克隆了小麦野生种的抗穗发芽、抗条锈病新基因,解析了玉米产量性状的遗传结构及遗传调控机制,揭示了马铃薯二倍体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及育种学价值。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Cell、Nature Plants、Nature Commun、Mol Plant、Plant J等期刊。

川农联合中科院团队在Cell发表水稻研究论文
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作物生产产业链拓展升级——
“双一流”建设推动了作物学与畜牧学的交叉融合,以现代农业发展的种养循环、生态绿色等需求为导向,形成了作物产品的动物高效转化方向,延伸了学科内涵。学科交叉团队成员承担中国工程院“发展饲用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西南农区草食性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作物学根据畜牧业需求强化饲用品种选育,选育出“荣玉丰赞”“丰农88”等饲用玉米新品种,“玉草1号”“玉草3号”“玉草5号”“薏苡1401”等青贮饲草新品种,拓展了青贮作物和牧草品种类型。

荣玉丰赞-植株

玉草5号 玉草5号
学科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员、科技小院牵头专家等形式,赴四川凉山州、甘孜州等地,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事迹受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四川卫视等报道。

科技小院

薯类活力调控与贮藏技术岗位专家王西瑶荣获2022年度“三农人物”
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科的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当前已建设成为西南区农业高级人才的培养中心和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重要基地。放眼未来,学科将进一步强化“新农科”建设,着力培养富有“三农”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强农兴农卓越拔尖人才,突出解决作物种子创新、绿色生产等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官网,官微,四川农业大学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软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