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赛博朋克”?四川农业大学:把瑰丽幻想,“凿”成稼穑华章!
从地图上俯瞰,
四川,如同一盆鸳鸯火锅,
一半平原,一半高原。
这里,是地理上的洼地,
却正在变为“中国科幻的高地”!
成都城西,菁蓉湖畔,
“星云”状的成都科幻馆
振翅欲飞,
世界科幻大会首次踏足中国,
便选择了这里!

成都科幻馆(图源:四川日报)
科幻,
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瑰丽幻想。
在电脑上按下确认键,
一架无人机起飞,
便能为50公里外的农田喷洒药肥;
在5G移动式智慧植物工厂,
通过各项新技术的集成,
便可对植物发育中的光、温、水、气、肥
进行智能控制……
因为科技,
“赛博朋克”般的震撼场景,
在四川农业大学时刻上演!

5G移动式智慧植物工厂
四川农业大学,
一所自诞生之日起,
就把“创新”刻在基因里的大学。
翻阅百年历史画卷,
1906年,四川通省农业学堂
在兴学强国的潮流涌动中应运而生,
此后历经多个发展阶段,
于1956年西行迁雅,
建立四川农学院,
1985年,正式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
期间,一代代川农人
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为农业科技贡献了毕生精力!

四川农业大学历史沿革
从首批进入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到两次进入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从最初只有
40名学生、5名教职工的农业学堂,
到拥有4.5万余名全日制在校生、
3500余名教职工的中国西部农科教育重镇……
如今的四川农业大学,
下设27个学院,
4个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科齐全、特色鲜明,
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
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

四川农业大学现雅安校区校门

四川农业大学现成都校区校门

四川农业大学现都江堰校区校门
这里拥有
4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
20个部省重点学科,
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
作物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5个学科和1个学科分别入选
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和培育学科;
7个学科上榜
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16个学科上榜
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1个学科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
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

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从诞生,
到独立迁雅建院,
再到傲立祖国西南,
无数个有趣的灵魂,在这里
交汇碰撞,
无数个精彩的瞬间,在这里
接连登场,
而四川农业大学
始终怀着“兴中华之农事”的夙愿,
扎根蜀地沃野,
恣意畅想,包罗万象!

四川农业大学俯瞰
蜀人,
自古富于幻想,
更敢于行动。
“金乌海底初飞来”的遐思,
“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寄寓,
“玉垒山鳖灵治水”的追索......
奇瑰磊落的文人墨客,
在这里留下了无数浪漫的传说。

都江堰水利工程(图源:星球研究所)
如今,
李冰父子率众修筑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已造福千年;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仍是不朽的传奇;
三星堆的青铜面像“纵目”,
诉说着古蜀人的探求与渴望;
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
寄托着古蜀人的崇拜与狂想……

马均教授向习总书记汇报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
想象力埋下
创新创造的“种子”,
在科技的旷野之上,
人类可以驯服稻谷。
4500年前,
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
种下了长江上游第一株水稻;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院士为代表的
一代代农业科学家,
用毕生心血端稳中国饭碗,
令人民远离饥荒、稻谷万里飘香。

四川农学院首任院长杨开渠从事水稻研究
从世界上最早
系统研究再生稻的杨开渠老院长,
到培育出冈型、D型杂交稻,
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的周开达院士;
从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
开创水稻研究新方向的李平教授,
到主持育成“宜香优2115”,
结束“蜀中无好米”历史的黄富教授……

周开达院士(持证书者)
风吹起稻浪,
稻芒划过手掌,
稻草在场上堆成垛,
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
水田泛出一片橙黄……
这片好风光,
是川农“水稻人”
身体力行地,守护着的沃野万疆!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研究人员在南繁基地
人类对未来的想象,
一直都是科学创造的诗章。
150年前,
人们惊叹着法国作家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中海底航行的神奇,
进入21世纪,
我国自主设计的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
相继入海,
挑战“地球第四极”的万米神迹!

“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图源:央视新闻)
中国人敢下五洋捉鳖,
自然,也敢上九天揽月。
从“神舟”飞船到“天宫”揽胜,
从“嫦娥”奔月到“北斗”指路,
从执着“天问”到建造“太空之家”……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里,
上古神话早已照进现实。
早在上个世纪,
四川农业大学已经开始研究
来自天上宫阙的浪漫——“太空育种”!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开舱,工作人员取出包括作物种子在内的搭载物品(图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90年代初,
面对国家日渐成熟的人造卫星返回技术,
荣廷昭院士敏锐地意识到
可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创造玉米遗传变异,
就筛选特异种质搭载我国返回式卫星,
从此开始了太空育种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成为我国最早进行玉米太空育种
的少数几个科研单位之一。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
曹墨菊博士毕业后留校,
荣廷昭院士安排她
专门从事此项研究,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攻关,
取得了长足进步。
2011年,
曹墨菊作为第一完成人,
“太空诱变创制玉米强优势组合亲本及新型雄性不育系”
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太空育种部分成果
千百年来,
人类仰望星空心驰神往,
埋首大地择种得粟。
如今,航天领域的迅猛发展,
让高深奇妙的宇宙
与“地气”十足的育种相遇。
2022年11月25日,
在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内,
中国研究机构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
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前所长李平教授表示,
其科学意义重大!

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图源:新华社)
“今年,我们完成了
水稻在空间站的种植与收获,
未来,我们就可能实现
在月球上耕耘稻田。
如果以后在月球上建立工作站,
可以建比空间站更大的种植设施,
就有可能产出比较多的粮食。”
李平教授对此憧憬无比。
或许,天上的水稻要走到人类碗里,
还有点距离,
但为了让各地人民
吃上越来越好的粮食,
一批来自川农大水稻研究所
的水稻“支援队”早已悄然走进了四川各市州。

李平教授(右)
“科研成果必须
到基层去,到田间地头去。”
几十年来,
川农大水稻研究所早已
和四川各个县市开展了水稻产业合作,
让研究所的专家前往各地扎根基层,
帮助当地筛选到适合本土种植的水稻品种,
实现良种良法结合,
推广应用现代种植技术等。
目前,这类合作项目
在眉山、崇州、邛崃等地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全自动育秧机正在作业(图源:眉山市东坡区委宣传部)
铺盘、装基质、
播种、淋水、收盘……
工人仅需在旁添加育秧基质,
全自动育秧机便井然有序地作业完成。
“我们这个设备
每小时可以制作800盘秧盘,
满足30多亩土地的用秧量,
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还能在用种量减少的情况下,
实现更大面积的栽种。”
川农大水稻研究所研究生杨永刚介绍道。

设置在农田间的数字农业监测站(图源:眉山市东坡区委宣传部)
近年来,
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深化与川农大水稻研究所
马均教授团队的合作,
共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和核心示范区,
推广良种良法,实现“藏粮于技”。
当地的高标准农田里,
数字化设备自动监测
气象、土壤、病虫害等情况,
并将收集到的数据,
实时传输至园区的智能化平台……
这些看似科幻电影里的场景,
就这样,轻轻松松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马均教授
在很多科幻电影中,
人们设想了未来的设施农业。
《流浪地球》里,
有2075年的蚯蚓干;
《火星救援》里,
马特·达蒙在火星上种土豆……
科技加持,农业面貌随之而变,
从“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
毕竟,科幻的基因,
绝不仅限于精神层面的想象,
人类一面努力编织梦境,
一面探索着实现的路径,
然后将那些幻想中的未来,
一锤一锤“凿”出来!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图书馆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
全面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
如今,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渗透融合,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
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明确提出“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
推动我国农业迈向智慧农业时代。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签约共建“智慧农业创新实验室”
发展智慧农业,
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更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
构筑现代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2022年2月,
四川农业大学新增智慧农业专业;
2022年3月,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成立智慧农业系;
2022年7月,
四川农业大学联合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打造四川首个“智慧农业创新实验室”;
2023年11月,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落户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落户成都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园

四川农业大学
从“面朝黄土”
到“赛博朋克”,
是数千年来
农业生产的华丽转身,
有的是可能,多的是机遇。
如今,未来感、科幻感,
在四川农业大学恣意生长、多元共生,
相信包裹在这里的
属于想象力的动能,
也将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
创造出新的传奇!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官微、新闻网、2023报考指南、玉米研究所,天府新区统筹城乡发布,四川日报,央视新闻,中国科学报,川观新闻,青城山都江堰,看度全接触,软科,**大学,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