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 | 南繁基地蹲点记①丨扎根海南 把梦想“种”进南繁热土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 记者 赵健敏 利声富 马子涛


芒种至,农事忙。在北方,从海南带回去的南繁种子新一季制种正有序推进;在海南,有些南繁科技人员也开始了新一代繁育工作。

60多年来,累计已超过60万人次汇聚海南进行南繁育制种。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近3万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经历了南繁加代和选育,覆盖物种达40多种。南繁,是“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

三亚南繁试验基地里,刘波正给玉米授粉。记者 马子涛 摄


近日,记者来到三亚南繁试验基地,跟着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一起种玉米、为玉米授粉、做实验。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三天的蹲点很短暂,但通过南繁人的育种点滴,可看出我国一代代南繁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子”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三亚南繁试验基地里繁育的玉米。记者 利声富 摄


六月的三亚,阳光非常炽热,位于三亚崖州的一片南繁育种基地里,中国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海南基地负责人刘波戴着草帽,穿梭在30多摄氏度高温的玉米地里,给玉米套袋、授粉。片刻,汗水湿透了上衣。没多久,上衣就出现一层层白色的盐霜。刘波只好另换一件上衣,顺手一拧,脱下来上衣如刚用水洗过一般。

这样的场景,刘波已经历了21年。自2002年到海南从事玉米育种以来,刘波已连续21年在玉米试验地里过春节。

“对于玉米育种人来说,把握时机尤为关键。如果你了解玉米授粉环节,也就理解我们育种人为何大中午仍在地里干活了。”刘波说,如果玉米开花集中期、授粉**时机把握不好,就会影响整个育种季。

试验室内,刘波(右)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做实验。记者 利声富 摄


因玉米花期比较集中,仅两三个星期时间,所以授粉期的每天早上7点,刘波和团队成员已开始玉米地里忙碌。中午最热时,又正是授粉关键时期,简单吃个午饭,刘波又冒着滚滚热浪,钻进玉米丛中。风吹田野,绿浪翻滚,刘波那顶黑色帽子忽隐忽现。

五月,全国各地在海南进行南繁育种的科研人员纷纷返回内地,往日热闹、繁忙的南繁试验地也暂时得到歇息。但坚守三亚南繁地里的刘波,一刻也闲不下来,新一季玉米试验又开始了。

“一个杂交组合要成为一个品种,至少要种10季。我们现在一年种三代,经过南繁,育种进程从十年缩短到三至五年。”刘波说。玉米杂交品种组合选育率很低,通常只有万分之一,为获得基因标本,科研人员一直在田里忙活,从授粉到收获,全靠手工完成。

试验地里,刘波耐心地指导学生如何防治玉米病虫害。从事玉米南繁育种研究20余年,刘波将***、戴景瑞等老一辈南繁人的严谨、坚持、百折不挠精神传递给一拨又一拨年轻人。

“我刚来三亚南繁育种时,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正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的刘波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当时南繁人的真实写照,现在好太多了。21年南繁路,刘波见证了南繁基地水、路、电皆不通到通电、通水、通路、通网络的“蜕变”。

近几年,在海南省、三亚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南繁育种基地的住宿条件、灌溉设施等有很大改善。南繁育种也由此前的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科研育种转变,为南繁育种人提供诸多便利。

“育种工作虽然苦,但也很快乐,每培育一个品种就像培养出一个孩子一样。”谈及玉米南繁育种,刘波苦中有乐。

与其他南繁育种“候鸟”科研人员不同,刘波在海南已扎了根。三亚南繁地的玉米,见证了刘波的爱情故事。

回想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般。

“咦,村里还有这么漂亮的姑娘?”2004年春节,当一个勤巧的姑娘来到玉米地帮忙授粉时,刘波看到后眼前一亮,心动的感觉油然而生。

“其实,当时我没看上你,我是看上你的甜玉米了。”“实际上我长得不帅,是我的玉米长得帅。”刘波一直记得当初两人的幽默对话。

三亚南繁试验基地里繁育的玉米。记者 利声富 摄


此后,三亚南繁育种基地里,这对育种“夫妻档”见证了一个个优质玉米品种的诞生。

转眼间,刘波来三亚南繁育种已21年过去了。期间,刘波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北往的育种人,又迎来一拨又一拨新的育种人。变的是光阴和故事,不变的是他把梦想“种”进南繁热土的信念。

刘波说,来三亚21年,每年春节他都是在玉米地里过的。特别是玉米授粉期,一天要去几趟科研基地,心里才踏实。

同时,育种也是一项很费脑力的活。夜幕降临,在田地里忙碌一天的育种科研人员,又来到实验室,要么在灯下对着材料研究、琢磨,要么准备第二天所需要的工作材料。对于“种业振兴”的未来,他们,有着新的思考和展望。

蹲点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当前,海南全省上下正在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各部门各单位积极推进调查研究,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把深入开展“走转改”和大兴调查研究有机结合,编委带队,沉到一线,联动市县融媒推出“蹲点记”融媒报道,通过挖掘鲜活案例、典型故事,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展现海南自贸港建设给企业和群众带来的真实变化。敬请关注。

相关报道>>

南繁基地蹲点记②丨万里挑一 为玉米种业注入“海南芯”

南繁基地蹲点记③丨探索玉米种质协同创新育种新模式 提升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