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想高产,病害防治是关键!这四种病害难防控,用啥药效果好?

玉米,原产自拉丁美洲,是世界及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它的用途广泛,既能当粮食,还能加工成饲料,还是重要的工业和能源原料,部分品种还能用来当果蔬。

虽然玉米的经济和实用价值高,但是种植过程病害和虫害数量高,数据显示,能威胁玉米成长的病害超30种,虫害超250种。

特别是遇到肆虐泛滥的病害,只要爆发,就是灾祸,玉米就要遭到毁灭性的减产降质,因此玉米想高产,就离不开病害防治。

为促进产质提高,就要懂得常见病害的发生规律、病害特征,选择对症的药剂,防控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大斑病

大斑病的分布范围广,病症主要是威胁叶片的成长,特别严重时叶鞘和苞叶成长遭阻。

病害规律。玉米生长过程中,大斑病病菌随着雨和气流接触到植株叶片,温湿度适宜,侵入到叶片,2周时间就能产生分孢,重复侵染。

病害流行温度范围是20-25℃,湿度是相对湿度超过90%,超过28℃时,能对病害起到抑制效果。

病害特点。病害由底部叶片拓展到顶部,呈长梭状,灰或者黄褐色,长和宽度分别是5-10cm和1cm,部分病斑相连,枯斑形态就呈现不规则状。

遇到持续的连阴降雨天,田间的环境高温潮湿,病斑表面逐渐形成由病原孢子组成的灰黑色的霉层。

防控药剂。病症初期,病害对植株造成的威胁弱,防控药剂能用先正达的扬彩(丙环唑+醚菌酯),或者用丙森锌可湿性粉剂,或者用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或者用拜耳的拿敌稳(戊唑醇+肟菌酯)。

锈病

锈病出现,植株叶片被黄色的夏孢子堆和散状粉覆盖,致使叶片失绿枯萎,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

病害规律。温度27℃的范围,感染锈病的概率高,且连续性高温潮湿天,能有利病害的侵染传播,蔓延拓展速度快。

正常情况,地势越低洼,偏施氮肥情况越严重,玉米的种植密度越高,病菌借助气流传播能波及的植株数量就越大。

病害特点。锈病危害叶片为主,还能侵染到叶鞘、茎秆和苞叶,初期,叶片上有黄色的白色斑点,四周有黄晕圈。

随后逐渐凸起形成病菌的夏孢子堆,呈现出圆状或者是长圆状,后期孢子堆破裂呈现铁锈状,散状分布。

防控药剂。病症初期,防控药剂能用甲硫·戊唑醇,或者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者用丙环唑乳油,购买到药剂,按照使用说明,规范喷施。

青枯病

青枯病,别称茎基腐病,感染病害的植株籽粒饱满程度不高,呈瘪瘦状。

病害规律。有害病菌借降雨、刮风、灌溉和昆虫等途径传播,灌浆和乳熟期降雨量过大,雨后暴晴,温度快速提高等都是病害爆发原因。

病菌通过根部和靠近地表的组织进入植株的体内,部分种子直接带菌,病菌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叶片由青绿变得枯黄,直到整株枯死。

病害特点。青枯病是灌浆期开始显现症状,乳熟至辣熟期病症高峰。初期,叶片自下而上失绿成青灰和黄色,逐渐枯黄;

雌穗下垂,籽粒瘪瘦,无光泽,剥粒困难;茎基部失水皱缩,穗部中空,甚至腐烂;根皮易脱落,根茎部有絮状白色或者红色霉状物,病株能被轻易拔起。

防控药剂。抽雄至成熟期,是青枯病防治的关键,初期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照7-10天为周期喷施,连喷2-3次就能起到效果。

粗缩病

粗缩病,是靠着灰飞虱进行传播,是危害玉米成长的主要病害,染病植株大都不能结穗。

病害规律。苗期,感染粗缩病的概率大,当幼苗长出,特别是5叶期前,灰飞虱到茎叶取食过程中,就顺带传播病菌。

随着玉米进入10叶,抗病能力增强,感染粗缩病的概率就降低,而灰飞虱会携带着病菌危害禾本科杂草。

病害特点。粗缩病常是在5-6叶期,叶片出现虚线状褪绿的条纹明脉,叶鞘、苞叶和叶背有蜡白色的条状凸起,摸起来粗糙不平;

叶片宽厚僵硬,异常浓绿,植株顶部的叶片呈丛生状;病株矮小,节间粗肿缩短;雄穗的发育不良,雌穗短,结实能力低。

防控药剂。苗期,喷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者啶虫脒可湿性粉剂,防治灰飞虱,控制病害的传播源;

病害初期,用宁南霉素水喷雾,或者低聚糖素水剂,或者用氨基寡糖素水剂,按照说明进行使用。

最后要说,无论是那种病害,防治过程都要对症施治,选择合适的农药,过程中规范科学用药,避免用量和浓度过高,出现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