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这30家企业单位品种最多!
2017年,国审玉米品种171个
2018年,516个!
重磅公告丨825品种国审通过了
随着联合体和绿色通道等政策的实施
品种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制种面积创历史新低
今年哪些公司通过审定的品种多?
如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农民经销商又该怎么选种?
这里有一份最新指南
1、国审品种516个,同比增长202%
昨天,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18年国审玉米品种,数量高达516个,是2017年(171个)国审品种的3倍,2016年(34个品种)的15倍。

这标志着我国玉米作物育种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又一次重大跨越发展。
其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通过国审的玉米品种数量达21个(含8个鲜食玉米品种,1个青贮玉米品种),位居榜首。中种国际种子有限公司有19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河南省豫玉种业股份有限公司17个,隆平高科及其子公司20个(其中安徽隆平8个,与去年基本持平;河北巡天6个,联创4个,湖北惠民2个)。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有18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2018年有14个玉米品种通过国审。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与2018年的数量均为12个。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陶氏杜邦先锋的合资公司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国审通过11个玉米新品种。
在审定名单中,不乏京科968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种。“这些年的试验表明,京科968、NK718等品种适应性广,有更大的适宜推广区域,因此我们对这些品种重新申请了审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说。




2、品种井喷,种企怎么站住脚?
最近几年,国内外种业市场加速进入残酷的整合洗牌过程,杂交玉米种市场更是首当其冲。
2018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减少至233万亩,制种总产仅为8.93亿公斤,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在绿色通道、联合试验体以及引种备案制等政策的实施下,育种创新积极性得到激发,新品种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这一年被称为“种企最难的一年”。
审定品种数量增多,能在生产中得到认可的品种却仍然凤毛麟角。种企怎么做才能站住脚?
“要加强科企合作,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实现共赢。”赵久然指出,科研单位具有科研技术优势,而企业具有资金及推广优势,通过各方资源整合,有利于解决科研部门成果转化缓慢的问题,及企业存在的技术创新不足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的联合。“我们既要鼓励全面发展,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强做大,也要强调企业专业化发展,让专门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育种角度来讲,要着力于品种创新,减少单一化、同质化现象。”赵久然说。目前,我国玉米新品种育种仍以改良模仿为主,种质同质化、育种目标雷同。虽然国审品种逐年增多,但绝大部分仍未跳出先玉335或郑单958的框架,从育种理念到种质基础都没有突破,短时期内品种同质化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同时,市场套牌现象仍较为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赵久然认为,要进一步创新育种模式和机制,着力选育突破性新品种。
此外,不能盲目推广品种。如今审定品种增多,宣传推广难度加大,一些企业、经销商为了提高销量,肆意夸大、虚假宣传,结果造成农民减产减收。企业在改变传统运营模式的同时,要重视品种风险性测试与多点示范种植环节,重视品种的田间水平测试表现,注意防范推广风险。

3、农民选种要注意这些
“这么多品种涌向市场,该怎么选择?”很多农民犯难了。
“不仅要看品种是否通过审定,还要看品种在当地的试验示范效果。选择经过当地生产检验的,具有丰产稳产性的品种。”
赵久然表示,新品种展示示范是筛选“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的关键环节,农民要切忌盲目追新,不要轻易相信个别种子生产经营商不切实际的宣传,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除了看品种,还要看品牌,品牌是信誉的保证。最好要选择经济实力雄厚、市场信誉度高、运作规范的企业生产的品种。同时,购种后要索要和保存好购种凭证或发票,为以后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做好准备。
“目前,专用型特色品种逐渐受到关注,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民要注意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生产条件需求的品种进行合理种植。”赵久然说。
附:2018年国审玉米品种名单







农财网种业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