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野生熊猫下山偷吃被“扣”,已丧失野外生存能力,已经半失明

最近,四川乐山市的一个小村子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人们发现它的时候,它正在一片玉米地里掰着苞米杆、啃着玉米粒。

这样的情况,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已经并不罕见了,他们也有着丰富的处理经验,在当地有关部门赶到现场后,首先是想要让这只野生大熊猫返回周围的山林之中,毕竟野生大熊猫和圈养的大熊猫是不同的,它们本身就是属于大自然。

不过,这只野生大熊猫在进入山林后不久,又重新返回了玉米地之中,而且动作非常缓慢,这也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感到担忧,于是,将它暂时“扣押”了下来。

18岁野生熊猫下山啃玉米被“扣”

为了对这只野生大熊猫的情况,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了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专家们,经过进一步的检查,专家们表示,这是一只非常高龄的大熊猫,它已经18岁了,而且它的一只眼睛,已经几乎是失明的状态,身体的情况也并不乐观。

可以说,对于这只老龄野生大熊猫,它目前的情况,已经不再适合继续生活在野外了,因为它已经丧失了野外生活的能力,如果将它放归山林,很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死亡了。

所以,经过研究决定,先将它暂时留在救助站,然后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之后再根据这只野生大熊猫的身体情况,决定它的去留,看看它是否还能够回到野外进行生活。

说起来,提到大熊猫,大家首先想到的,都会是繁育中心和一些大型动物园中看到的“小可爱”,而野生的大熊猫,事实上我们并不熟悉,那么,野生大熊猫和圈养的大熊猫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

现在还有纯野生的大熊猫吗?

答案是肯定的。作为我国特有的物种,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除了四川之外,在陕西和甘肃的局部山区也有分布,当然,这里指的是野生的大熊猫,毕竟人工繁育的圈养大熊猫,如今早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了。

虽然大熊猫外表看起来非常的软萌,而且在繁育中心,大熊猫和“奶妈奶爸”们的互动,看起来也非常的有爱,然而事实上,野生大熊猫却是自然界中很强大的存在,虽然它们吃竹子,但是它们却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而且至今仍然保留着食肉动物的特征。

上文中我们提到过,这只闯入四川农家玉米地的野生大熊猫,它已经18岁了,属于非常高龄的大熊猫,这是因为野生大熊猫的平均寿命,自然死亡的情况下,都是在18岁到20岁左右,而人类圈养照顾的大熊猫,则平均寿命在30岁以上。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野生大熊猫在野外的生活,事实上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也是危机四伏的,因为,野生大熊猫也是非常珍贵的存在。

根据今年1月份的统计数据,在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为1864只,看起来似乎不少,事实上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多年来一直也都没有怎么增长,甚至还曾经一度存在过26年减少了近千只的情况。

因为在1977年的时候,我国进行野生大熊猫的数量调查,当时的统计结果是2459只,而在2003年的时候,全国第三次野生大熊猫数量调查时,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却仅剩下了1596只。而在过去的18年时间里,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加不足300只,可以看出,它们的种群数量增加是非常缓慢的。

那么,为何野生大熊猫增长缓慢?

多年来,我国对于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已经非常全面了,虽然是生活在野外环境中,但是野生大熊猫却也普遍生活在保护区内,相关工作人员也会定期进行巡查和监测。

因此,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事实上主要与它们的繁殖方式有关。因为大熊猫每年仅有1次的发情期,而且发情期非常短暂,仅为2-3天左右,所以,一旦在发情期间,没有遇到合适的配偶,就会导致错过了一年的繁殖季。

因为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而且它们普遍都是独居生活,平时都是独自隐身在山林之中,所以,在繁殖期到来的时候,遇到一个何时的配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即使真的交配成功了,幼仔的存活率也是极低的,这些都导致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增长极为缓慢。

可以说,如果没有人工繁育大熊猫,没有对它们展开保护,可能大熊猫早就已经灭绝了,我们也就看不到这群可爱的“国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