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玉米该怎么管理?立秋后玉米高产管理方案!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暑去凉来,对于玉米生长而言,也进入了关键的中后期管理阶段。这一时期的管理措施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以下是一篇关于立秋后玉米管理与高产方案的百科文章。

一、病虫害防治

立秋后,玉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多种病虫害进入高发期,如玉米顶腐病、褐斑病、茎基腐病、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玉米蚜虫等。这些病虫害不仅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还会显著降低产量。因此,防治病虫害是立秋后玉米管理的首要任务。

细菌性病害:如玉米基腐病、叶斑病等,可喷施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井冈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

真菌病害:如瘤黑粉病、褐斑病等,可选用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药剂进行防治。

迁飞性害虫:如草地贪夜蛾、棉铃虫等,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药剂进行防治。

二、肥水管理

立秋后,玉米进入需水高峰期,也是肥料需求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在于合理灌溉和施肥。

灌溉:花粒期是玉米需水的高峰期,缺水会影响籽粒的形成和灌浆,造成减产。因此,遇旱时要及时灌水,确保玉米生长所需的水分。但遇暴雨或连阴雨时,要及时排涝,防止积水对玉米根系的伤害。

施肥:若前期追肥不足或发生脱肥现象,应及时追施花粒肥,每亩可追施尿素5-10公斤,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以促进玉米粒饱、粒重、高产。

三、防止倒伏

玉米倒伏对产量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在立秋后的风雨天气中更易发生。因此,应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培土:在玉米拔节后,进行中耕培土,增强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扶正:若玉米发生倒伏,应及时人工扶正并进行培土,以减少损失。

四、适时收获

立秋后,玉米逐渐进入成熟期,适时收获是确保高产的关键。过早或过晚收获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判断成熟: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呈金黄色,籽粒乳线完全消失时,即为玉米完熟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适当晚收:在不影响复种的情况下,可适当推迟收获期,以提高玉米粒重和产量。研究表明,玉米适时晚收可每亩增产100斤以上。

五、其他管理措施

除了上述几点,立秋后玉米管理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土壤肥力和种植方式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一般亩定植4500-5500株为宜。

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养分竞争,为玉米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的超高产玉米品种,如联创839、中科玉505等。

立秋后玉米的管理是确保高产优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病虫害防治、合理肥水管理、防止倒伏、适时收获以及综合采取其他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