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铁的日子(十八)神秘木尔坦

来木尔坦很多次了,但是一直没有写下关于这个城市的只言片语。此次避难来到这里,看着窗外的这个城市,就有了写一写的想法。

木尔坦有2500多年历史了,是巴基斯坦第六大城市,是巴基斯坦的农业基地,纺织业基地。在穆斯林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木尔坦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东进过程中的桥头堡。

木尔坦城区同其它巴基斯坦城市一样,没有什么高楼大厦,最高的就是酒店所面对的一座八层建筑——这座城市里最好的商场。由于是老城,规划不太好,道路狭窄,市政基础设施差,路旁的门面房非常破旧。

我去的最多的是机场和材料市场。机场非常的小,是我见过的第二小的机场(第一小是巴的另外一个机场,仅四间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都有,据说还有贵宾室。这个机场的飞机经常出现晚点和停飞,来来往往的同事经常滞留在机场。

材料市场我去过几次,在那拍了很多照片。这个市场里全部是机械及建筑材料,与之相连的是一个小商品市场。小商品市场有点国内八九十年代的每个城市都有的商业城,环境不太好,但是能够满足这个城市大部分中下层居民生活的需要。

木尔坦交通也和其它城市一样,各种车辆混行,最有趣的是还有一种马拉的类似板车一类的车辆。这种车有两类,一类是外观比较漂亮的,主要是用做公共交通,其地位类似于国内的麻木。另一类则是拉货的,没有任何装饰。

板车公交

由于车辆和人流比较多,如果像国内的赶车人一样坐在车上的话,视野太窄,就只能亦步亦趋的跟在别人后面,速度太慢。为了能更快的穿行在人流中,赶车人就站在板车上,手拉缰绳,目视前方,非常威武,就像冷兵器时代的战神一样。

驴车战神

市场中的人对中国人都很热情,有一位买水果的老人看我带着相机,让我给他拍了几张的照片。旁边的一些摊贩看到以后,也很开心的聚集到他的身边,让我给他们照几张合影。

在市场里,我见到了一种久违的水果——菱角。这里卖的菱角是煮熟了的,与国内不同的是,他们把菱角弓背部分的表皮切掉了,这样看起来黑白分明,很美观。味道和国内区别不大,脆而微甜。

市场里还有一种与国内不同的小吃——炒蒸玉米。国内的玉米一搬有煮、烤两种吃法,这里的玉米有了第三种吃法-炒。巴基斯坦人把玉米放在有沙的铁锅里,用热沙包裹着玉米棒子,过一会儿就翻一下,保证受热的均匀。味道和烤玉米差不多,但是与烤玉米相比,更不容易糊掉。

由于安全问题,来来回回很多次,也只是在这几个地方行走,所以对木市的其它印象都是从车中得来,就不多说了。

饭店门口的侍者,胡子堪称一绝

­

PISSA店的服务员在为顾客准备水烟,原以为是巴特产,后来在北京、开罗也见到过

制作巴基斯坦传统食品——ROUTI,这也是阿拉伯世界的传统食品,在埃及据说有补贴,保证穷人能吃饱

遍布全球的华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