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种子孕育大钱景!厦门育种企业、团队带动村民增产增收

种业是现代农业的“芯片”。农作物种业是厦门现代农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力,全市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业企业1家,农作物种子种苗年销售额约占全省35%,位居全省第一。数据显示,2022年厦门农作物种子种苗年销售额5.2亿元,种子产量150多万公斤,蔬菜集约化育苗产量2.5亿多株。

  近年来,厦门市进一步加大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不少育种企业、团队加大品种创新攻关,自主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近日,本报记者专访部分育种企业、团队。

黄荣裕在实验室里筛选水稻品种。(厦门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 供图)

一粒稻子的成长之路

  田间地头搞科研

  从选种到收获全程参与

  曾经,“佳辐占”米是厦门市民餐桌上的“常客”。小小一粒米的背后,凝聚了厦门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的心血。这个专注优质水稻育种的团队,以田间地头作为科研场所,40年如一日,通过改进水稻品种特性,培育优质种子,确保稻米产量持续增长。

  11月上旬,在漳州龙海区东园镇的厦门大学现代农业科研与教学基地,头戴草帽、脚穿雨靴、手拿笔记本的黄荣裕正在稻田里查看成熟的水稻:“水稻收割前,我们要到田里来看看,植株长得好不好、穗子大不大、穗数多不多……”

  水稻育种专家

  每年有近半时间待在田里

  作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级工程师、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室团队的一员,从水稻的选种到收获,黄荣裕都要全程参与。一年下来,他有近一半的时间“泡”在水稻田里,多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黝黑,由于常年在稻田里行走,他的手腕上还有不少被水稻叶片割破的小伤口。“只要能培育出一个优质水稻新品种,这些辛苦不算什么。”他说道。

  “这是今年种植的晚稻,我们会从中筛选出品质比较好的高产品种,明年进一步试种。”他说,水稻的特性只能在田间观察,才可以客观地评价和选择。

  过去40多年来,黄荣裕所在的厦门大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在王侯聪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育成“佳禾早占”“佳辐占”“佳禾165”等15个优质稻新品种,其中多个品种已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2003年育成的“佳辐占”

  是我省优质稻主栽品种

  这个团队育成的优质稻品种从龙海区向周边地区辐射种植,已累计推广1200多万亩,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黄荣裕自豪地介绍道,2003年育成的优质早稻品种“佳辐占”至今仍是福建省优质稻主栽品种,是福建省推广面积最大的优质稻品种,也是推广机械低桩机收再生稻栽培的首选品种。

  此外,2021年,“佳禾165”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佳禾165”同时入选2023年福建省农业主导品种。目前,“佳禾165”大面积示范亩产量达593公斤,比当地早稻当家品种“佳辐占”每亩增产100多公斤,部分农民种植亩产量高达700多公斤。

  结束了田间地头的工作,黄荣裕又回到实验室里,马不停蹄地开始整理分析材料和数据、对稻米进行品质鉴评、筛选水稻品种等工作。“不仅让老百姓吃饱,更让老百姓吃好。”黄荣裕说,他还将继续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培育出更优质、更高产、更安全的水稻品种。

工人们为花椰菜授粉。(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一棵花椰菜的突围之道

  从买洋种子到自主育种 在多省推广种植

  花椰菜抽出了花枝,一朵朵小黄花在枝头绽放,工人们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剥开花蕾……在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位于翔安区凤翔街道的育种大棚里,技术员穿梭田间为花朵授粉。

  “大概10天左右,花椰菜就可以长出细长的种荚,种荚成熟后,就可以收集种子进行辨别筛选了。”捧起植株,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金条介绍。

  厦门花椰菜育种水平国际领先

  洪金条说:“以前农民种植花椰菜,只有‘洋种子’,一些优质的品种还不一定买得到。2008年,我们开始进行花椰菜种子、种苗的研发、生产,现在已经收集保存类型多样的花椰菜种质资源600多份,育种水平国际领先。”

  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是我市花椰菜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研究花椰菜种子30多年。在洪金条的带领下,团队自主研发了一批拥有‘厦门芯’的花椰菜种子,因为适应性广,很受农民欢迎。

  “一个种子品种要成功推向市场,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不仅要撒种、育苗、人工授粉,还要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室里比对、检测……育种过程漫长又枯燥。”洪金条感慨地说道:“要培育出好种子,就是要坚持。”

  启动番茄辣椒等作物育种攻关

  洪金条还成立了中厦蔬菜种业产业研究院,收集、整理种质资源。截至目前,研究院收藏了近万份十字花科、茄果类的种质资源。

  今年,洪金条和他的团队承担了国家花椰菜育种联合攻关任务,“中厦松花100”“中厦松花70”“黄金88”等七个新品种,已通过植物新品种权授权。新品种累计在福建、浙江、甘肃等省推广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节本增效上亿元。

  “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必须把选择种子的主动权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里。”洪金条表示,目前开始启动番茄、辣椒等作物的育种攻关,希望培育出更多更好满足市场需要的优质种子。

正在培育的鲜食玉米苗。(厦门日报记者 黄晓珍 摄)

一株玉米的致富密码

  培育出“明星品种” 一年可种三季

  在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的大棚里,厦门华泰五谷种苗有限公司(下称“华泰五谷”)总经理杜贵才正在查看玉米种苗的生长情况,一株株嫩绿的玉米苗正吐露着生机。

  “看,这盘玉米苗明显比其他苗矮,这个品种就会被淘汰。这盘长势不错,会优先获得‘交配权’……”杜贵才从事育种30多年,经验丰富。他说,“做了几十年的育种,不可能有完美的品种,我认为,农户愿意种,种了能赚钱,就是好品种。”

  成千上万次试验 育出新品种

  一个玉米新品种的问世,背后是成千上万次的试验,辛苦不言而喻。杜贵才说,从上千个玉米品种中选出合适的母本后,通过人工授粉组配,再试种筛选,等一个品种产量和性状稳定,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年。

  玉米一般一年只种一季,但杜贵才在厦门一年可以种出三季玉米:他搭起大棚,为玉米苗提供足够的光照;他在海拔千米的同安军营村建设高山育种基地,一年可以多种两季。正是这多出来的两季,让他五年就培育出新品种。

  “厦门芯”鲜食玉米种子

  受到全国种植户青睐

  这是育种人的坚守和创新。如今,带有“厦门芯”的SBS902、SBS903、华泰甜216、华泰甜325、华泰甜329等鲜食玉米种子受到全国各地种植户的青睐,华泰五谷也成为国内拥有鲜食玉米新品种权最多的企业。

  目前,SBS902是中国双色水果玉米的主流品种,年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SBS903是东华北加工厂的当家品种,年种植面积约20万亩以上;新品种华泰甜216和华泰甜325、华泰甜329荣获中国种子协会天津鲜食玉米大会一等奖,这是中国鲜食玉米育种界最高奖。华泰甜216和华泰甜325被业界称为“明星品种”。

  “厦门是鲜食玉米的研发基地,每个新品种都是在这里培育出来的。”杜贵才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1991年到厦门一家知名种子企业工作。在他眼里,厦门就是第二故乡,因此创业也选在了厦门。他说:“不仅要种出好吃的玉米,更要让更多农民选择种植鲜食玉米。我的目标是让每一粒种子都结果,让每一个农民都致富。”

记者手记

  手里攥紧种子 守护“厦门芯”

  虽然已是立冬节气,但北纬24度的厦门,依然有着让人羡慕的温暖阳光。充足的光和热正是农作物育种所需的良好环境,吸引着一批生产、经营、研究蔬菜种子种苗的企业、团队,为种子、种苗的繁育不断创新突破,播种希望。

  正因为如此,我市农业种业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力。农作物种子种苗年销售额位居全省首位。花椰菜、西甜瓜、小番茄、苦瓜、鲜食玉米等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较大,赢得全国各地农民信任和市场认可,“厦门种子”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粒好的种子,不能只长在试验田里,更要走向田间地头,走上老百姓的餐桌。然而,和国外先进育种技术比较,我市还停留在常规育种水平,科技含量较高的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没起步。此外,商业化育种水平不高,种子生产标准化水平不高,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等问题也制约着种子种苗产业的发展。

  育种过程艰辛、漫长。一个新品种的问世,往往是多年的坚守,辛苦程度不言而喻。“因为热爱,就不觉得辛苦。”采访中,不少育种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这句话。为了“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一代代育种人往返于田间地头和实验室,把一颗颗小小的种子种进鹭岛大地,守护着厦门的农业“芯片”。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梁农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黄晓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