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玉米,粘虫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措施看这里
甜玉米又称蔬菜玉米,是玉米的甜质型亚种,禾本科,玉米属。因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等,使其不仅具有水果和蔬菜的特点还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深受各阶层消费者青睐,现已作为一种新型农副产品被广泛种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一条发展道路。近年来,河南省安阳县甜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而粘虫作为主要危害虫害之一,其发生也日趋严重。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剌枝虫、五彩虫、行军虫,是一种典型的远距离季节性迁飞重大农业害虫,以危害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主。以安阳县为例,本文介绍了甜玉米粘虫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为科学防治甜玉米粘虫病发生提供参考,增加农民收入。详情如下:

1 粘虫的发生规律
粘虫是一种迁飞性、突发性的杂食性害虫,以幼虫咬食玉米叶片为主,多在夜间活动。1~2龄幼虫仅食叶肉造成叶片小孔,3龄后蚕食叶片形成缺刻,5~6龄为暴食期,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在安阳地区一年发生3~4代,对玉米生产造成危害的是2~3代。粘虫成虫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迁飞过程中逐渐降落、产卵,孵化为1代幼虫。1代幼虫主要危害小麦,危害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2代幼虫危害夏玉米,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3代幼虫危害玉米穗轴,危害盛期在8月中、下旬。据多年田间系统调查的以二代粘虫危害夏玉米为主,每1㎡虫量均在10头以下,不造成严重危害,仅在局部地区个别地块危害较重。

2 影响因素
2.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粘虫的发生数量影响较大,特别是温湿度、降雨的影响。安阳地区地处东经114°3',北纬36°1'的北方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不利于粘虫越冬,进人5月份温度逐渐上升,降雨增多,6月中下旬~8月进入雨季,若当年土壤、空气湿度大及气象条件适宜,则夏玉米田粘虫发生严重,反之发生较轻。表1为在河南省安阳县利用佳多黑光灯诱集粘虫成虫,田间系统调查的粘虫幼虫。

由表 1
由表 1 可以看出,2011年粘虫发生较轻,这可能是因为2011年5月份安阳县平均气温较低,降雨少于常年,不利粘虫成虫的降落产卵;6~7月气温略高降雨偏少,不利2代、3代粘虫幼虫生长发育,危害轻发生。2015年6月上中旬高温干旱,1代成虫量436头较历年(2011〜2014)均值1844减少76%;6月下旬连续阴雨天气利于2代幼虫生长发育但发生较少,平均百株幼虫两头,7〜8月降雨较少,气温较高,3代幼虫轻发生。2012年6月份温度、降雨适宜1代粘虫成虫产卵孵化,7、月降雨多且频繁,利于2代粘虫幼虫发生,最高百株幼虫8头是2011年0.3头的25.3倍,3代幼虫轻发生。2013年5月下旬降雨偏多,利于1代粘虫成虫随气流降落,当年发生严重,较今年平均1844头增加了44.25%,同年前茬小麦倒伏,地头小麦秸秆较厚,加上6月底7月初连续阴雨天气,有利2代粘虫幼虫发育,平均百株幼虫达到8头,达到历年同期百株虫量最高,7~8月降雨偏多利于3代幼虫发生。2014年6上旬气温偏高,降雨偏多,1代成虫盛期提前发生,发生较大,系统调查2代幼虫平均百株虫量7头,2代、3代幼虫偏轻发生。得知:各代粘虫的发生和生长发育受温湿度影响较大,雨水多的年份发生较高。2011年、2015年2、代粘虫轻发生,2012~2014年2代粘虫偏轻、3代轻发生。

2.2 作物布局
甜玉米一般与小麦交错种植,多为水浇地及套播田。在前茬小麦多肥密植及小麦、玉米共生期长的田块,因食源充足,温湿度适宜,利于粘虫成虫产卵和幼虫生长发育。其次,粘虫成虫羽化初期,其性器官尚未成熟,对糖等气味有强烈的趋性,甜玉米种植规模的逐年扩大,为粘虫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源。最后,甜玉米田间密度较大,植株高大浓密,给粘虫提供了丰富食源,有利于粘虫成虫迁人、产卵孵化和幼虫存活。

2.3 防控意识
粘虫属专性迁飞害虫,其发生具集中性、暴发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一般幼虫3龄前不易被发现,等发现时2代粘虫已是5〜6龄,进入了暴食期,错过**的防治时期。近年农事管理粗放,部分田块杂草丛生,而粘虫成虫对杂草等有明显的躲藏和趋产卵习性,造成粘虫幼虫的发生。当地1代幼虫多发生在麦田,未能引起农民重视,防治面积较少,造成残留虫量增多,2代粘虫危害甜玉米严重。
2.4 耕作方式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操作占位主角,秸秆还田的比例越来越大,为粘虫提供了隐藏避所。小麦机收高留茬面积大,未及时翻耕复种,田间残虫量大,极有利于2代粘虫迁移为害。安阳县常年以6月10日左右为小麦集中收割期,大量麦田虫源因食料匮乏集中向甜玉米地迁移,导致甜玉米虫害严重。

3 防治措施
坚持严把“两前”,即诱成虫于产卵前,防幼虫于3龄栽培技术杨秀君:甜玉米粘虫的发生和防治前。进一步加强监测预报、幼虫防治、成虫防治、农业防治等防治措施。
3.1 加强预测预报
- 3.1.1 查虫卵 通过解剖1代雌性成虫,根据其卵的质量和数量,预测预报2代幼虫发生时间及田间危害轻重。
- 3.1.2 查幼虫 通过田间检查,了解幼虫发生时间、密度和龄期,确定防治地块和有利时机。选具有代表性的被害玉米田2~3块,每块面积3333.3㎡,进行定期定田调查,每次3d。玉米苗期百株有虫20~30头,生长中后期50~100头,达到防治指标。
- 3.1.3 黑光灯诱杀 利用黑光灯每天进行自动化采集虫源,根据其发生量(见表1),预测2代、3代粘虫幼虫的发生量、发生时间,及时指导大田防治。

3.2 幼虫防治
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把幼虫消灭在3龄前。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抓住幼虫低龄阶段(主要在二龄、三龄),结合麦田“一喷三防”及时用药防治。低龄幼虫期可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2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粘虫幼虫效果好,用量少不污染环境。玉米田虫口密度达百株20头以上时,每667㎡可以用50%辛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兑水30kg均匀喷雾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时间应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若遇雨天应及时补喷,遇虫龄较大时,可适当增加药量。
3.3 成虫防治
利用粘虫成虫产卵的习性、趋光趋化性,安阳县一般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以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即在成虫交配产卵期,田间安置黑光灯,灯间距100m,晚6点至早6点开灯,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降低2代、3代幼虫危害。

3.4 农业和生物防治
3.4.1 防治地下害虫 通过防治地下害虫,耕翻整地等措施,破坏病虫害栖息场所,清除前茬小麦秸秆抑制粘虫成虫产卵,清除田间玉米秸秆,以杀死潜伏在秆内的虫蛹,减少危害。
3.4.2 中耕除草消灭幼虫 在粘虫幼虫发生期,可利用中耕除草将杂草及幼虫翻于土下,杀死幼虫,同时也降低了田间湿度,增加了幼虫的死亡率。
3.4.3 利用天敌防治 天敌对粘虫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可以结合绿色防治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利用生物导弹一赤眼蜂抑制粘虫幼虫生长发育,减轻危害。

结语:综上所述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大家可以多参考参考,或者说大家想了解哪方面的,三农知识及技术都可以留言评论,笔者会根据情况来给大家解惑。也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笔者以及积极留言评论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