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旭超:想带动更多乡亲们致富
渭南日报 记者 姜晓
8月16日,记者在华阴市太华办永宁村采访时发现,不少村民种植的水果玉米、黏玉米相继成熟,让夏日的乡村洋溢着丰收的气息。一根根新鲜的玉米从田里、到厂里、再到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只需要两个多小时,这条“极速锁鲜”的产业路,不仅是员旭超的创业路,也是托起全村的致富路。

员旭超正在操作封口机对加工好的玉米进行二次包装封口(记者 马周宁 拍摄)
1991年出生的员旭超,是土生土长的永宁村人,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打小,员旭超就梦想,“长大了一定干出一番事业,让父母不再辛苦,还要带领村上的叔叔伯伯姑姑婶婶一起挣钱!”
创业的种子在员旭超心里深深扎根,但干什么?怎么干?他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直到大学期间一次偶然的经历,给了员旭超灵感。
“2014年,在西安上大学时和朋友去吃火锅,点了一盘玉米,也就几小段的样子,价格是12元!”看着在老家随处可见的玉米却有如此高的“身价”,员旭超当时很震惊。
2015年,大学毕业返乡,员旭超就打起了玉米的“主意”。员旭超了解到,这种黄白双间的水果玉米叫“太阳花”,具有耐寒、耐热、抗病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并且很适合在华阴本地种植。随后,他就在村里流转了7亩地,信心满满地种起了“太阳花”。然而,等到收获季,地里长出来的玉米成品率仅有30%。
第一次尝试显然失败了,但是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叫卖”品相好的玉米,员旭超又欣喜地发现,“虽然成品率不高,但是大家都说口感好,还想要!”
这些反馈信息又给了员旭超继续尝试的动力。不同于之前,员旭超不再只是网上“取经”,而是多方寻求农业专家、手把手“私人订制”种植方案、病虫害防治技巧等。第二年,他又流转了50亩土地再“试种”。
“这一次,我的玉米成品率就达到了70%以上!”可喜的成绩让员旭超信心十足,从田间采摘、运输,到保鲜、加工,员旭超叫上村里熟悉的叔叔阿姨来帮忙。玉米采摘工一般为男性,每天可挣120元,女性多为包装工,一天可挣80元。家门口就能挣“工资”,听闻此事,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跑来为这份“事业”出力。找好销路,50亩的玉米很快就销售一空,一算账,效益还不错。
尝到甜头后,2022年,员旭超又在大荔县赵渡镇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用来种植玉米。在此期间,除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员旭超还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玉米也被远销到河北、山东、成都、广东等地。同时,他还发现,相比较水果玉米,糯玉米的深加工潜力巨大,效益可观。于是,员旭超又将水果玉米的种植方向逐渐向糯玉米种植靠拢。
产业在做大的过程中,员旭超十分欣喜地发现,不仅自己的腰包鼓了,在他的带领下,左邻右舍也在家门口挣“工资”了,还有一些村民,也勇敢尝试着耕种玉米。员旭超便为他们提供种子、技术指导等,等玉米收获了,他用自己的渠道帮村民开拓销售路子。
2023年,员旭超自建加工厂房,搭建起种、产、销一体的鲜食玉米产业链,从地里采摘回来的玉米,经过分拣、冷却清洗、真空包装等程序后,被加工成独立包装的商品,厂里可年加工玉米150万根。
“现如今,我们的销售模式也越来越成熟,今年又尝试了直播带货。”员旭超说,在玉米成熟季,采摘工最多的时候每天达20多人,厂里的工人最多时可达70多人。“我们村的人,一人也就两亩地,全年靠种地最多挣2000元,但在我们工厂上班,一个月每人就能收入4000元。两季玉米收获,村民每年短短两个月就增收近万元。”说起今后的梦想,员旭超说,“希望厂子能实现年加工玉米500万根,带动更多乡亲们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