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文章 | 广南八宝米:做优品质 做强品牌
致力于保存和利用原始种质资源,不断推进良种研究、繁育、推广。
一是主推“优质高产”,不断提纯更新品种。建成八宝米良种繁育基地434亩,开展新品种选育、品种展示、特殊用途18个品系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促进八宝米新品种良种繁育提质增效,先后育成“广籼2号”“八宝谷2号”“八宝谷7号”等优质品种。同时,加大对假冒伪劣种子的查处打击力度,在种植核心区八宝坝龙种植基地建立追溯系统,全程跟踪八宝米种植,确保每一粒八宝米地域禀赋和特色优势。
二是加强“科技融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积极探索院县共建“育、繁、推”科技创新模式,与中国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文山州农科院等合作开发,以国家科技特派团组团式帮扶为依托,建成程式华、何予卿八宝米专家工作站,通过八宝米新品种选育、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人才团队培育等手段,利用现有八宝米种质资源,进行品种资源保护、保种选育、提纯复壮和繁殖,切实解决种源更新换代“卡脖子”问题。
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提升耕地质量稳定粮食产量。
一是有力度。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建设完善稻作区灌排渠系。建成高标准农田36.3万亩,农田地水利化率达22.4%。以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为重点,在适宜区实施休耕轮作5.4万亩,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429.7万亩次,八宝米平均单产从2020年的487.4公斤提高到2022年的503.7公斤。通过“两区划定”建立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核心基地79.3万亩,常年水稻种植稳定在35万亩,产量14386.5万公斤,产值达5.42亿元;建成高端稻谷基地23.99万亩,产量12588万公斤,产值达4.58亿元。
二是有举措。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奖补10条措施,实行订单收购价格补贴机制,建立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五统一”(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规范种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产品质量)组织标准化生产。重点培育云南省八宝贡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云之香米业有限公司等4个龙头企业,种植专业合作社28个,生产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社8个,扶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订单生产、生产托管、劳务合作等形式,实现50312户群众参与八宝米产业种植,户均增收7776元。
将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要位置,确保好山好水出好米。
一是以绿色为目标,擦亮牌子。以保护水资源为重点,推进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水稻种植技术结合,培树绿色食品观念,实施八宝米绿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施用有机肥、绿色有机农药、人工除草、稻田养鸭等绿色生产技术。2022年,全县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企业2家11个产品,核准产量8902.45吨,生产规模3.9万亩,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企业2家2个产品,核准产量782.5吨,生产规模5000亩。
二是以项目为抓手,护好源头。以八宝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八宝镇河野至牙龙村生态廊道建设2.2公里,实施河野、牙龙等6个村庄村内污水管网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农村垃圾一体化转运,实施面山生态修复工程,启动核心区面山退耕还林还草,稻作区生态环境、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八宝米品质得到保障。
以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和提升品牌,让舌尖上的八宝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一是依托稻作文化,谱写好“一粒米”的故事。成功举办中国·广南世界稻作文化旅游节、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论坛,开展秋收礼祭、贡谷拍卖、句町王宴、贡米尝新宴、句町拳王比赛等系列文娱活动,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品牌文化,将八宝米产业发展与壮族“那”文化深度融合,建立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八宝稻香主题体验街、旅游木栈道、游船码头、籼米和壮族稻作文化展示区,吸引八方游客沉浸式观光体验,有效推动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二是依托品牌优势,拓宽增收的路子。采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企业商标”打造品牌,建立完善地理标志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为八宝米办理“数字身份证”,实现种植、加工、流通全流程可追溯。创新拓展新型营销模式,开展八宝米销售“五进”活动(进展会、进平台、进基地、进直播间、进景区),实现由“种得好”向“卖得好”华丽转变。2022年,八宝米品牌包装销售4.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
资料: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信息员:王闰 编辑:王艳


你发现了吗?
为订阅号设置星标
可以置顶该公众号
方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的消息
快动动你的手指
给【云南发布】加个星标吧~
这样我们就不会“走散”啦!

● “1262”!云南全力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


为订阅号设置星标
可以置顶该公众号
方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的消息
快动动你的手指
给【云南发布】加个星标吧~
这样我们就不会“走散”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