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干旱影响,玉米浇水四要素,保障苗全生长
农时催人勤,播种期已至。在这炎炎夏日,河南、山西等多地遭遇了久旱少雨的困扰,为玉米播种蒙上了一层阴影。对很多农户而言,如何在这恶劣的环境下扎下根、开启新的生产周期,实在是一大难题。

幸而,大自然总有智慧去化解这一切。只要掌握了关键的“密钥“,就能在干热中找到生机,为新一年的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播种布局要“见机行事“。就目前高温持续的情况来看,农户们不妨酝酿几日,稍作观望。任何事实际操作都需把握分寸,适可而止。一味固步自封、操之过急,必然会适得其反。农时的节奏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规律可循、讲究技巧的。
我们不妨以河南这个全国第一大玉米产区为例加以说明。那里一向盛行“先种后浇“的做法,这种操作理有据可循。对方言来说,早先的浇水只会加快土壤水分流失,需要频繁补给;而待苗出土后一蹴而浇,却能确保种子能够顺利萌发。

如此操作,也避免了播种后马上就遇上高温,产生“烫伤“伤苗的隐患。农民朋友们普遍反映,只要玉米连续5天以上遭遇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种子在发芽时就很容易中招。这一点尤其需要谨慎对待,否则无缘播种便已半途而废。
此时懂得“趋吉避凶“之道,知晓气候规律,做好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一旦发现未来几日持续高温,势必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可以暂缓几日,错开连续高温时段再播种。也可以在播种后立即喷施芸苔素溶液,缓解因高温对嫩苗造成的伤害。

第二,“滴水温养“是关键一着。农民朋友们都明白,播种后及时补浇“蒙头水“的重要性。然而对于浇水时机、用水总量,却需要耐心拿捏、步步为营。旱地越加干燥,越不能贪多求全,一味浇灌大水。
原因其实有三:一是土壤微环境透气差、持水性弱,过量入水反而可能产生积水现象,引发种子发芽阻滞乃至腐烂;二是土壤与水分的化学反应容易造成地里氧气消耗加速,影响种子呼吸作用;三则是水分过多,会抑制后期根系向下伸展。
怎么办?不能过于干旱而影响种苗出苗率,但也无法贸然浇水过多。答案就在于“滴水恰恰好“。但凡气温超过35摄氏度,湿度极为枯燥,就需小水浇灌,起到“微喷降温“的作用。稍作浇灌,至于土壤表层湿润即可。而到了生长旺季,遇阵阵热浪袭来,也要随机灌溉,起到“润喉解渴“之效。

以往我们常把浇水比作人的呼吸,偶有遗漏尚可。但在这酷暑干旱时节,农友们就得格外留心,一旦发现苗期已现干旱征兆,便要马上止渴。譬如发现叶片卷曲、午后无法复苏,便应及时行动起来。
若是缓手缓脚,满盘皆辄视而不见,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机,那苗期就无法度过难关。浇水的时间节点、总量比例,都关乎着一年的收成好坏。能灵活应对,既避免了旱情,又令苗期生长顺利,岂不美哉!

第三,播后管理也是一大重点。玉米虽不似棉花那般娇嫩,但也不是铁公鸡,仍需精心呵护。比如及时除草,不让杂草抢占水分;适时松土,加快通气透气;科学排水,防止长期积水等等,这些做起来虽不轻松,但分毫必争,关乎整年的耕作收益。

当前河南、内蒙古等地已经陆续开种,且都面临高温、干旱的双重夹击,务必要重视做好播后的各项养护。顺其自然是不行的,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待种的苗儿创造良好环境。

农事自古就要“雨纷纷、旱上操心“,这是一个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老生常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我们拿捏分寸,对症下药,收获季一定会如期而至!
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看全国农户朋友们是如何破解眼前的难题。我坚信,只要严格按上述建议去做,必能见到满地都是翠绿苗儿,欣欣向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