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飞冲天”!玉米开启猛烈涨价模式!7月3日玉米报价
哎呀,小伙伴们!最近这玉米价格可把我们折腾惨了。本来以为涨跌都很正常,谁知昨儿一转眼,玉米价格就"一飞冲天"啦!据说山东、河北、东北地区都在狂涨行列中,现在到处都是拳击手和大块头,要把玉米价格一直往上拽。咱们这些小散户哪里敢捣乱,只能暗自捏把冷汗,望着价格腾飞而无可奈何了。不过这波涨势料想很难长时间持续吧?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玉米价格的具体表现。全国玉米市场延续了前期的强劲涨势,不过最大的看点则集中在河北、山东和东北等传统主产区。
其中河北的宁晋玉峰地区,两天内就狂飙了80元,报价直接冲上了1.21元/斤的高位!主因是当地收粮压力陡增,需要跟深加工企业以及山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一来是要对抗本地深加工企业的竞争,现在有不少企业已开始摸高到1.2元/斤的收购价。二来要对抗山东玉米的涌入,那边现在高价大户都在冲击1.3元/斤,对河北粮源有极大吸引力。

面对来自多方的夹击,河北地区只能先发制人,铆足了劲一路狂拽玉米价格向上。看来收粮前的博弈阶段,各方根本不愿让步半分,都想吃掉对手那份蛋糕。
同样是主产区的山东地区,今天也延续了前期的卖疯式上涨。本来上量已现增加迹象,估计企业想趁机压价打压。谁知突如其来的大范围降雨,让原本濒临入市的部分货源暂时"临阵脱逃"。上量明显收缩,企业们不但无法压价,反而继续被逼无奈加码涨价。

我们挑重点企业看看,潍坊英轩涨10元到1.285元,盛泰涨20元至1.24元;寿光系统企业涨10元至1.245元;诸城兴茂涨10元至1.244元;滨州金汇涨20元至1.22元;乐陵中谷更是猛涨30元达到1.23元!一众深加工大鳄快马加鞭般加价收粮,怕错过今年的最后一拨玉米了。
就连长期低迷的东北地区,今天也终于"破冰"了。以吉林燃料乙醇为代表,上涨20元至1.185元,打破了之前的僵局。这个龙头企业摇旗呐喊,很可能带动其他企业跟进加价。

可以说,从主产区到深加工重镇,这一轮玉米涨势犹如狂风骤雨般席卷全国,蔓延开来根本无力可挡。作为深加工企业,恐怕也是被逼无奈,因为随着临储政策接近尾声,收粮压力与日俱增。要么就是高价收购,要么就是断供,谁也承受不起后者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受气候多变影响,终端产品的消费进入淡季提前,导致低库存压力更大。所以深加工企业如果错过今年的最后一拨玉米,明年开春就可能"吃干草"。这种情况恐怕也是他们如此拚命拽涨价格的重要原因。

从农户的角度看,虽然价格飙涨对自身收益有利,但长期运行下去也是不合适的。合理想来,涨得太凶只会加剧通胀预期,从而可能引发粮价进一步上涨,形成恶性循环被动扰乱市场。这样对谁都没好处,让中间环节深陷被动,消费者更是要承受剧烈波动带来的伤害。
现在来看,导致这轮涨势的症结还是产地货源供应吃紧、收储压力太大所致。从这个层面讲,临储收储政策的取舍,不得不说存在一些争议。一方面临储有利于保障粮价基本收益,但另一方面也会延缓进场时间,压缩市场有效供给。

反观往年,临储期限更短,农户往往也更愿意尽早出货。如此一来,虽然价格可能相对较低,但至少不会导致库存断流。从保障供给角度来说,合理调节临储期限未尝不可,这样也能防止市场因供给阶段性断层而受扰。
此外,今年更多自然灾害频发,也加重了供应端的阻力,使得很难形成一直保供的供应链条。这只会进一步激化上下游的博弈,导致上游更大程度压价、下游更凶猛拉涨,最后受害的还是中间环节和消费者。

所以眼下这一**涨,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就是供需矛盾激化加剧了上下游的较量,到头来还是要靠市场调节才能回归均衡。从事后看,坚持半年的临储政策是否得当,也值得重新评估其利弊。
更长周期来看,如果不及时解决周期性的供给保障问题,不断优化储备机制,恐怕谁也阻挡不了玉米价格在每年同期都有较大波动。到那时哪一方还是被动承受伤害?
现阶段暴涨固然可圈可点,但也并非是个长久之计。各方应该反思一下,从体制层面来推进玉米行业的稳定发展,维护产业链的根基才是上策。

总的来说,虽然当前行情肆虐,但从长远出发,仍需反思制度性根源,及早修复漏洞,否则收获暴富也只是昙花一现,迟早要为长期动荡买单。

[注:图片来自网络/官方,如侵权删图;本文为原创,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