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育种国产化”的梦想撒在玉米地上

孙宝强在玉米地里清理杂苗。

〚文·吴国有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福国

图·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刘福国〛

前几天,北京一位相关专家将海南育种基地引进大连市宝强玉米研究所玉米新品种“甜加糯”丰收场景的视频,发在其微信朋友圈中。视频中,专家一边展示颗粒饱满的甜糯玉米,一边赞不绝口地介绍这一新品种的独特之处。

对大连市宝强玉米研究所主任孙宝强来说,苦心培育十余年的玉米新秀能获得广泛播种并进入市场获得好评,他觉得一切都值了。如今,0924、1518、3751、8084、“甜加糯”等玉米新品种,已在黑龙江省、海南省、山东省以及省内的铁岭、丹东等地广泛种植试验。

种子安全要牢握自己手中

年近70岁的孙宝强是瓦房店市驼山乡龙河村的农民,年轻时在生产队从事过技术员工作,深知种子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性。1976年,24岁的孙宝强进入乡农科站,勤奋好学的他,有空便闷头学习遗传学知识,更是对良种培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怀揣“种子梦”的孙宝强为筹资育种办起了养猪场,成了养猪大户。在他的精心饲养下,养猪场年出栏育肥猪380余头。2007年,孙宝强拜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吴安久为师,开启了玉米育种事业。之后的9年时间里,孙宝强不仅学习并掌握了玉米育种的技术和方法,更被老师吴安久梦想实现玉米种子“国产化”的远大志向所触动。“从事玉米育种事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老师吴安久对孙宝强的叮嘱,坚定了这位庄稼汉从事玉米育种事业的决心,也支撑他执著地走上玉米育种的征途。

十余年探索只为培育新品种

在驼山乡的三里五村,提起孙宝强,乡亲们都说他是个“怪人”,交谈时他总是三句话不离玉米种子,育种成了孙宝强生活中的重中之重。

2011年,孙宝强只身来到海南岛,租下30亩地作为玉米种子繁育基地。为了节省费用,原本需要3个人干的活他都自己干了。每天顶着星星下地套袋,太阳出来开始授粉,为了抢时间,从清晨一直忙碌到下午2时才能吃上一口饭。蚊虫叮咬,食宿无序,他习以为常。2013年,一场“海燕”台风将孙宝强的30亩种子田毁损殆尽。玉米育种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一场台风,不仅让几十万的投入化为泡影,也让近3年的努力化为灰烬。面对被掏空“家底”的惨状,孙宝强不但没有放弃,而是借钱将海南的玉米育种基地重建起来。

十余年寒来暑往的艰难探索,孙宝强执著如一,砥砺前行,逐步积累了玉米的六大品系、3000多个自交系,使他步入了玉米育种的“自由王国”。2014年,孙宝强选用的中国传统玉米品系所培育出的玉米新品种0924、1518问世了,并在试种中得到玉米专家的一致好评。

新品种玉米高产好吃易种植

记者采访当天中午,孙宝强端出一盘用3571玉米新品种烀成的大饼子,热气腾腾的玉米饼子没有添加任何佐料,味道香甜可口。“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掌握种子的主动权。”孙宝强说。

孙宝强在选育玉米品系时一直坚持采用中国传统玉米,并瞄准国内市场需求,向食用型玉米、鲜食型玉米、饲料型玉米等不同功能的领域进军。2014年,他成功培育出的0924、1518两个糯玉米品种,不仅具有抗病、抗涝、抗倒伏等种植优势,还兼具产量高、品质优、口感好的特点。其中1518玉米品种既宜鲜食,又可加工成糯食、酿酒等。2015年,他培育的3751玉米品种,是深加工食用型的上乘品种,做饼、煮粥口味俱佳,在目前国内诸多玉米品种中独树一帜。2016年培育的8084玉米品种,具有抗病、抗涝、抗风、抗虫等诸多种植优势的同时,亩产达到1400斤以上,是高产的饲料加工玉米新品种。2020年培育的“甜加糯”糯玉米新品种,则以软糯香甜、口感极佳而成为鲜食玉米的优秀品种。尤为可贵的是,孙宝强培育出的这些玉米新品种,都具有种植经纬跨度大、地域广的特点,为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如今,孙宝强的孙子孙胜龄也加入了他的育种事业。他期冀更多的有识之士,为培育、推广玉米新品种而一路同行,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