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播种越早,出苗就越不好!玉米播种期咋确定?

春耕时间越来越近了,很多农民朋友今年准备种玉米,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朋问,玉米播种越早越好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播种过早,往往会造成出苗不好。玉米种子一般在6℃-7℃时即可发芽,但发芽极为缓慢,播种过早,早春气温变化剧烈,种子萌发后容易受冻害而丧失生活力,降低出苗率。

另外,播种过早,玉米种子发芽时间较长,就容易受到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侵染而霉烂,引起烂种缺苗。这种情况在发芽势较弱的品种种子上表现尤为突出。玉米的适宜播种期因各地的气候不同,时间也不完全相同,需要认真掌握。通常以土壤表层5~10厘米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时为播种适期。

影响播种期的因素

1、温度

低温不利玉米出苗,有时还会造成冻害,而秋霜冻往往使果穗不能正常成熟,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其他条件适宜时,玉米发芽、出苗主要决定于环境温度的高低。水分和氧气适宜时,温度越高,发芽和出苗越快。

推迟播种有利于出苗,但在生长期较短的地区,晚播易遭受秋季低温与霜冻害,籽粒不能正常成熟。所以生产上常把耕作层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的时间,作为玉米开始播种指标。

2 、水分

玉米发芽和生长要求适宜的水分。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常因春旱影响玉米适时播种;山东、河北等省夏玉米苗期恰逢雨季来临,很易出现“芽涝”;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春玉米常因播种期不当,致使玉米抽雄开花期遇到旱情,影响玉米丰产。

3 、日照

玉米全生育期日照时数对生育期有一定影响。南种北移生育期延长,北种南移则生育期缩短。我国北方生长季节短,南方品种移至北方种植,一般均不宜晚播。由于南方生长季节长,北方品种移至南方种植时,一般可以进行春播、夏播,有的还可以秋播。

4、 地势和土壤

在同一纬度,随着海拔的增高,生育期延长,玉米的播种期应作相应的调整。盐碱地由于地势低洼,土壤含水量较多,春季地温上升慢,应适当迟播,以耕作层地温达到13-14℃为宜。但雨后播种使表土层盐碱下降,又会随毛细管水升到地表,反而增加了盐碱浓度。

5、品种熟期

晚熟品种生育期长,增产潜力大,适于春播。但在生长季节比较短的地区,必须强调早播,否则就不能及时成熟。早、中熟品种因生长期较短,一般可以夏播和秋播。在晚播情况下,晚熟品种不能正常成熟,产量反而不如早熟或中熟品种。

播种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 产量

随着播种期后延,播种愈晚,产量愈高,最后一期产量达到最大值。若以4月22日产量为100%,则每延迟7天播种,相应增产幅度5.5%、12.0%和13.0%。

在构成产量的穗数、粒数、千粒重的3个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受玉米播种时土壤水分、地温和保苗措施以及空秆率的影响,收获时略有差异,但并不显着。随着玉米播种期的推迟,每穗粒数有规律地增加,相应每穗总粒重也随之增加,达到显着标准。

2 、植株形态

不同播种期的玉米植株形态略有差异,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植株和穗位顺序增高,节根数略有减少。但每个播种期植株叶片数都是22-23片,基本上没有变化。在不同播种期处理中,第12个叶展现时单株叶面积和群体叶面积基本是相同的。从12片展叶以后,由于晚播处理,相同叶龄植株处在较高的气温条件下,生长旺盛,不同处理间叶面积呈现明显的差异,从而影响到决定单位面积产量的叶面积指数(LAl)。播种越晚,LAI值越大,持续有效时间越长。

3、干物质积累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遵循S型曲线发展。在4个播种期处理中,群体和单株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完全一致。在1-12片展开叶,干物质积累差异很小。从12片展叶至叶片全部展现,干物质积累迅速增加并出现显着差异,播种愈晚,干物质绝对量增加愈多。

早播时,叶片、叶鞘和茎秆的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高峰期的时间均早,但以后迅速下降,积累量显着减少。晚播时,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达到高峰期时间较迟,但以后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增加了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数量。

4、 籽粒灌浆

玉米籽粒灌浆进程亦呈S型曲线发展。不同播种期处理从抽雄受精至千粒重达到最大值,气象条件,特别是温度对籽粒灌浆有重大的影响。随着播种期推迟,籽粒有效灌浆时间延长。玉米灌浆阶段昼夜温差积累值与灌浆持续天数呈正相关。昼夜温差愈大,灌浆持续天数延长,千粒重也最高。

玉米播种有“春争日,夏争时”、“夏播争早,越早越好”之说,春播在4月中下旬。套种玉米在5月中下旬至6月初。夏直播适期在6月中下旬,越早越好。在选择了优良的品种和种子之后,适期播种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效益。

一般认为,当土壤温度至少有5-10天的时间已达到10℃-12℃时,可以播种。播种时理想的土壤含水量为70%~75%。在土壤墒情较差,播种期间干旱时间较长的年份和地区,需进行灌溉或坐水种。此外还可调整播期,使玉米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抽雄前15天至抽雄后的15天内避开季节性的干旱。中早熟品种适播期较长,可根据气候、土壤以及综合生产形势选择播种期。

玉米播种早了不好,玉米成熟后早收也不好,而晚收却能增产,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玉米晚收为什么能增产?

玉米晚收增产技术就是在不影响小麦适时播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延长玉米灌浆时间、增加粒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改善玉米品质。玉米适时晚收可每亩增产100斤以上。

然而,很多农民朋友收获玉米,要么是看别人收,自己也跟风抢收,要么是趁家人有空赶紧收了,以免耽误外出务工。有的人即使知道“玉米适时晚收可以增产”这个道理,但对具体什么时候晚收不是特别清楚。

一起来看如何通过适期晚收来使玉米增产。

玉米适期晚收为什么能优质高产?

1. 延长籽粒灌浆时间,提高产量。玉米只有在完全成熟的情况下,粒重最大、产量最高。收获偏早,成熟度差、粒重低,产量下降。有些地方有早收的习惯,常在果穗苞叶刚变白时收获,此时千粒重仅为晚熟期的90%左右,一般减产10%左右。

2. 提高产品质量。玉米适当晚收不仅能增加籽粒中淀粉含量,其它营养物质也随之增加。籽粒营养物质的积累是一个连续过程,随着籽粒的充实增重,蛋白质及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也逐渐积累,至晚熟期达最大值。

3. 适期收获的玉米籽粒饱满充实,籽粒均匀,小粒、秕粒明显减少,含水量低,便于脱粒和存贮。

玉米晚收增产技术要点

玉米收获过早,籽粒灌浆不充分,可导致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适当晚收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是一项不需增加成本的增产措施。

1. 确定玉米**收获期

改变苞叶变黄就开始收获的习惯,完熟期才是玉米的**收获期。因为过早收获,籽粒没有完全成熟,严重影响产量,收获过晚有会造成养分倒流现象,所以说,早收晚收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怎样知道玉米是否进入完熟期?

生产上,一般以出现黑层作为玉米成熟的标志,但是,冰雹、早霜、病害等因素也会诱使黑层提前出现。此外,在灌浆期,发生零度以上的持续低温天气,也会诱导黑层出现。因此,需要综合苞叶黄化、乳线消失和黑层出现等信息,判断玉米熟期。

从外观特征上看: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已变黄,基部叶片干枯,玉米苞叶呈黄白色、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籽粒底部出现黑层时,即为完熟期,此时收获产量最高。

2. 正确推算玉米晚收时间

一般情况下,按玉米正常生育算,玉米苞叶枯黄后,向后推迟10天左右收获,即将玉米授粉后40~45天收获的习惯改为授粉后55天左右收获。充分利用玉米生育后期秋高气爽、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气候资源,尽量延长玉米灌浆时间,让玉米粒重潜力充分发挥。

由于各农户玉米管理方法的差异,导致各户玉米收获时期不同,因此,玉米收获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 及时脱皮晾晒

果穗收获后,要及时脱皮,及时晾晒,堆放在朝阳、透风的地方晾晒,并经常翻动,不要因农事忙而导致玉米霉烂、霉变而受损失。

总结来说:

做到玉米晚收增产,需谨记“六个一”

一看:看玉米生长特征,玉米的成熟期需经历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三个阶段。因玉米与其它作物不同,籽粒着生在果穗上,成熟后不易脱落,可以在植株上完成后熟作用。

一定:定玉米**收获期。完熟期是玉米的**收获期。有些农民担心雨天影响秋收,耽误冬小麦种植;有些农民更担心自己果实被别人“抢走”,因此常常见到农民抢收现象。早收晚收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一推:推算玉米晚收时间。一般情况下,按玉米正常生育算,需期延长10天左右进行收获为宜。

一收:收要快、要及时。提前看好天气预报,安排好人员、车辆等预收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力争一次性收获完成。

一剥:收获后不要进行堆垛,及时利用人工及时玉米剥皮机进行扒皮。

一脱晾:因晚收玉米的含水量一般在30%~40%左右,收听天气预报,在晴朗天气进行晾晒,并及时进行脱粒晾晒,晾晒到玉米含水量在14%以下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