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阜城:水果玉米种出“甜日子”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焦磊、通讯员王海霞)盛夏时节,河北省阜城县古城镇西马村的千亩水果玉米迎来丰收采摘季。
近日,在西马村的千亩水果玉米基地里,几台集采摘、收割、粉碎于一体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作业,地头间排满了等待运输的车辆。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一个个翠绿的玉米穗被“抛”机后的玉米仓内,粉碎的玉米秸秆也实现了秸秆还田。
“我们的水果玉米质脆且甜,可直接生食也可煮食,富含铁、锌、叶酸、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正在地头指挥收割的西马村党支部书记马滨一边介绍,顺手掰下几颗玉米,剥去皮递给等待的客户,“你尝尝,我们的水果玉米口感细腻,饱满多汁,甜度高,可以与普通水果比美呢。”
河北省阜城县古城镇西马村为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在多方考察市场的情况下,将水果玉米种植作为村里的特色产业,去年由村里的党员带头试种了120亩获得丰收。
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阜城县古城镇西马村实行“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村里的老党员马福章领办建立了阜城县汇鑫园农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发动农民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建立全县的首个千亩水果玉米种植基地,每亩土地流转费1000元,流转土地后的农民还可以在合作里打工赚钱。
“在发动村民流转土地时,大家都明白种植水果玉米的收入情况,加上村党支部的参与,直接监督各项资金的使用,老百姓也放心,在村里的微信群一发通知,不到两天的时间,全村人都与合作社签订了流转合同。”阜城县汇鑫园农产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马福章说。
据马福章介绍,西马村种植基地的水果玉米,是经过多次甄选出来的优良品种,与普通玉米相比,种植周期短、投入少、销路好。四月中旬开始播种这茬儿玉米,五一前后定苗,两个月就能采摘,这次收割后,接着种第二茬,实现了一年两熟。
水果玉米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古城镇西马村积极对接市场,与秦皇岛市田园食品贸易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直供司法部食堂,还通过加工厂分拣、包装,销往广东、福建、北京等地,剩余部分存放在村里新建的冷库中,实行错季销售。
“今年的亩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亩销售收入达3500多元,采摘收割后接着种第二茬,每亩收入还能达到2500元左右。”马福章说。
“我们村建起了400平方米、容量350吨的冷库,占地1015平方米的水果玉米加工厂也正在建设中,基本实现了种植、销售、储存、加工一体化,村集体收入每年也可达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一万多元,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古城镇西马村党支部书记马滨说。
富裕起来的西马村不断改善村庄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如今,走进西马村,绿树掩映,白墙灰瓦,街道整洁;墙画入目,法治气息,氛围浓厚;村庄如画,田园如歌,笑颜如蜜,一幅和美乡村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据西马村党支部书记马滨介绍,全村土地流转后,因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老人也多了,为解决老人们的吃饭问题,谋划建起了“同心食堂”,每个老人每天只需要4元钱,一天三顿饭管饱管够,比平时自己做既方便便宜,又保证了营养搭配,还解决了在外打工人的后顾之忧,让老人们既少花钱,又吃出了幸福味。“同心食堂”不仅解决了老人的吃饭问题,还承担村里红白喜事,一桌子菜只用120元,比到镇上的大饭店一桌就要省了将近300元.
让村民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古城镇西马村还成立了舞蹈队、腰鼓队,把村里喜欢戏曲、舞蹈、唱歌的村民全部组织起来,参与文化活动的村民达到了近百人,村民还自编、自导、自演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小节目,将乡村振兴、村规民约、垃圾分类等编排成快板、小品、三句半等,村民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品味着自己幸福甜蜜的生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