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年货:腊月烟台农村集市上,玉米皮卖20元一斤
腊月的集市,准备年货是一大主题。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区域的集市,有不同特色的年货,在腊月烟台农村集市上,除了此前介绍过的“饽饽粉”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年货,那就是玉米皮。
实际上,大枣、饽饽粉、玉米皮还有笼屉草帘等,都算是枣饽饽衍生出的年货,人们把它们买回去,就是为了过年蒸饽饽用。

所谓玉米皮,就是玉米棒外面的那层皮,民间也有人称之为“玉米页”,不过为了跟玉米杆上的叶子区别,更多情况下还是称之为“玉米皮”。
在有些地方,剥出玉米棒之外,外面的玉米皮可能就没有其他特殊用处,只是用来烧火。而在胶东农村,贤惠的劳动妇女们很早就发现玉米皮的绝妙用处,在玉米收获之后,她们会把玉米皮剥出来,晒干之后整理平整,用剪刀前后剪齐,再穿针引线把成串的玉米皮挂起来。等到平时做面食的时候,这些加工好的玉米皮就会排上大用场。

面食在蒸的过程中很怕被水浸泡,因此需要有东西垫一下。垫的东西很有讲究,如果太厚,容易影响面食的口感;太薄的话,又容易被泡坏,而不厚不薄并且质地天然的玉米皮,就成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过去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一点玉米皮,用不着到集上买,而如今不少人进城工作,平时无暇整理,到了要大量使用的时候,尤其是腊月蒸饽饽之前,只能选择去买。因此,这几年玉米皮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逐渐出现在集市上,在那些城乡结合部的大集上,更是明显。

玉米皮虽然算是腊月集上比较时髦的商品,但卖的价格还算公道。从烟台郊区几个集市(比如福山大集等)的行情来看,玉米皮的价格通常在20元一斤左右。乍的一看,这个价格好像不低,但实际上一张玉米皮的重量很轻(大概几克左右),一斤可以称数百张,如果按照蒸几十个饽饽计算,五块钱的量其实就足够了。

在集上摆摊卖玉米皮的,大多是一些头带白发的农村老阿姨,她们与其说挣得是玉米皮的价值,还不如说是功夫钱,整理一斤干净整齐的玉米皮,少说也要半个小时吧。赶集的时候,她们通常会把之前积攒的若干斤玉米皮,用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盛起来,一斤一斤的拿出来买。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都是五块十块地买,她们就从把相应的玉米皮从白色的线上取下来,放在老式的杆秤上称一称。她们收款的方式自然也是传统的现金,遇到只用手机支付的年轻买家时,她们就会跑到相邻有收款码的摊主那里求助,买家付款给对方,对方再把纸币给她们。
她们就是通过这种力所能及的方式,在集市上换点零花钱补贴家用,这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也很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