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让中国人口倍增的农作物——玉米,浅谈明朝玉米西来!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关于玉米的来源问题,人们普遍认为玉米为外来作物,发源于美洲大陆,在哥伦布发现***后传入中国。

中国引入外来物种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典型的莫过于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此后,蚕豆、芝麻、核桃、葡萄、石榴等物种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

玉米的原产地在美洲,最开始普遍认为它是从东南海路传入我国的。但其实玉米的传播,还有其他路径,比如西北陆路西南陆路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传入我国的经历,可谓是多姿多彩。

一、明清方志记载下,玉米的繁多别称

玉米从原产地美洲传入中国后,由于传播过程漫长,加上中国地大物博,以及语言的差异,导致玉米在中国拥有五花八门的别称,笼统统计就有上百种之多。

在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记载道:

“别有一种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薥秫(zhú shú),盖亦从他方得种。”

在书中明确将玉麦、玉薥秫作为玉米别名。

值得一提的是,玉米的玉麦别称,也写做御麦,在嘉靖末年田艺蘅《御麦》诗序中提到“以其曾经进御,种于西苑,故曰御麦”

因为玉米最初是上贡给皇室的贡品,种植在北京皇家西苑,为皇家所有,被称为御麦。

后来玉米流传于民间种植,在万历年间扬州诗人汤有光的《晚集益卿司徒池上渔钓有作》中写道:“御麦来从塞,侯瓜种满田”

描写的就是园中所种玉米和甜瓜的景观,在王世懋《学圃杂疏》中称其“圃中可植”

这时的玉米,更多是被人作为观赏植物种植。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玉米虽然能食用,但最开始引进时味道并不好。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

“可煠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米甘平。”

在这里称玉米味道“甘平”,从药物的角度来看,可能属于味道一般。

王世懋在《学圃杂疏》中也觉得:“西番麦……煮食之味亚芡实”,可以说在明朝人的食谱中,玉米的口味确实不佳。

玉米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那就是珍珠粟

清康熙时期,广东的《阳春县志》中记载:

“珍珠粟:正二月种,五六月熟,每一本结实三包,每包裹子数百粒,状若石榴子而黄,亦有一种红色者,宜园圃中种之,生熟俱可食。”

珍珠粟这个别称,后来也成了广东各地的玉米统称。

清朝乾隆时期的福建地区,根据《福宁府志》的记载:

“番麦,干似蔗而叶柔,苞从心抽结,如榴味,一名玉米。太守李拔教民广种,可充饥,亦可作酒,传为李公麦。”

其中对于玉米的描述,可谓是十分贴切,人们将玉米称为番麦,又因为当地太守李拔在任时,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称之为李公麦

李拔大力推广这一情节可以得知,在清朝乾隆时期,玉米还没有在福建地区广泛种植,大致处于一个推广试种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在中国广袤土地上“遍地开花”,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与此同时,还有玉米在不同地方的称呼,如:包(苞)谷、苞米、御粟、苞粟、御米、玉高粱等。

二、玉米的来源:反东南亚海路等传统视角下的西北陆路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大陆独有的作物迅速传遍全世界。

传入我国的新事物也有许多,其中以大航海时代下的东南亚海路,以及南亚陆路的传播途径最为广泛。

对于玉米的传播途径,人们也普遍认为是从这两条路径传入的。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或者说并不全面。

关于玉米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

在嘉靖十四年,即公元1535年的《嘉靖南畿志》记载道:

“花果园在城南,姜菜园散在城隅,香稻田、番麦厂并在城东,以享宗庙。”

这里的番麦指得便是玉米。

而玉米的来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而在田艺蘅的《留青日札》中提到:“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

王象晋的《群芳谱》中称玉米“出西番,旧名番麦”

在明朝的文献中,普遍认为玉米“出于西番”,所以将玉米称之为番麦、西番麦

而所谓的“西番”,在明朝人叶向高的《西番考》中记载道:

“西番,古吐番地,本羌属,凡百余种,散处河、湟、江、岷间。”

一般来说,传统吐蕃之地指得是四川西部、云南西北地区。

古吐番地的范围也比较宽泛,在唐中晚期,吐蕃消灭吐谷浑,其领地范围占据中国西北相当大的土地。

明人眼中的西番,不仅仅指吐蕃,还包括传统西域异族番国,根据雷礼的《都御史陈德文传》记载:

“陈德文……三十年使西番撒马儿罕等国,开通西域。”

陈德文出使的“西番撒马儿罕”,在今天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

田艺蘅《御麦》诗中“御麦曾经种籍田,移来西域中兴年”,指的便是玉米来源于西域。

汤有光《晚集益卿司徒池上渔钓有作》诗也称“御麦来从塞”,一般来说,“从塞”多指西北边塞。

由此可见,玉米有极大可能来自传统西域之地。

而明嘉靖二年至八年,天方、撒马儿罕等“西番”的国家,频繁派遣使团来明朝朝贡,其中便有可能携带从欧洲获得的***作物。

总而言之,玉米可能就是由这些西亚、中亚使团来华朝贡带来。从《嘉靖南畿志》的记载来看,最晚不过于嘉靖十四年。

此外,玉米的植株形状和生长习性,明显与我国传统大小麦有很大差异,但在命名时却称为番麦、西番麦

以“麦”作为名称,引人深思,或许是同为粮食作物,语言上的翻译问题。

经过北京、南京的皇家宫廷种植园栽培成功后,田艺蘅在《御麦》中提到“吾君不宝殊方贡,异麦重教四海传”,说明嘉靖帝并不独享玉米,还将其传向民间。

三、玉米的快速传播,清朝人口危机下的现实需求

在明朝时期,玉米的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玉米“种者亦罕”

可能是因为口味、作物未改良成功、小冰河期温度低等问题,玉米在明朝并没有被广泛种植,这种情况直到清朝中期才得到改变

在清初顺治时期,山东《招远县志》记载道:“田畔、园圃间艺之”

玉米只是大田边、蔬菜地小规模种植,传播十分缓慢,与明朝的情况相比也没有太大改变。

不过到了乾隆时期,玉米开始被大规模推广种植。

前文提到的《福宁府志》记载:“太守李拔教民广种”,可见玉米作为粮食开始被朝廷重视。

之所以兴起大规模种植玉米,与清朝大量人口的增加有着极大关系。

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从原本明朝的一亿多,不到两亿的人口,一瞬间膨胀到了4亿,到达古代人口数量的高峰。

随着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大于供给,粮价上涨迅速。

底层人民为了满足基本温饱需求,选择以“价视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的玉米作为主食。

此外,为了生存,底层民众只能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提高单产;同时扩大耕地,来增加粮食总产量。

与其它粮食作物相比,玉米耐旱,且在丘陵山地中也能生长,产量还不低,也不占用其它耕地,种植玉米可谓是非常划算。

在人口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大量人口开垦丘陵山地来种植粮食,玉米得到广泛种植。据《遵义府志》记载:

“岁视此为丰歉”、“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

玉米快速传播、大规模种植的背后,是清朝人口危机下的底层民众为求生存的现实体现。

结语

总的来说,玉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在传播过程中的名称也可谓繁杂。

对于玉米的引进来源,虽然前文列举西番为传统西域中亚地区,但就其引入途经,也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作为单一的传播途经。

在万历后期以后,甘肃、广东等地也有后续传入的记录。玉米进入中国的路线,也并未排除东南海陆、西南陆路等途经。

但不论如何,玉米最终传向了民间,作为外来高产作物之一,它与土豆有效地缓解了清朝的人口危机。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外来物种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主食之一,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农政全书》

《明史》

《本草纲目》

《御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