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收获正当时!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扎根乡村助力“一粒种子”生根发芽
一粒种子迸发大能量。进入初冬季节,正是鲜食玉米收获的时节。广西农业科学院组织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来到横州市,指导农户收鲜食玉米。“今年我家的玉米个头大,个个玉米棒子都是满顶。一亩地鲜食甜玉米产量达到2400多斤,现在田间地头价玉米都在1.5元/斤,而且还不愁卖!”看到广西科技特派员上门开展服务,家住南宁横州市石塘镇木道村甜玉米基地的农户秦仕喜上眉梢,在他眼里,科技特派员既是“田秀才”“土专家”,又是“致富能手”。

乡村科技特派员邹成林(右)在玉米地里指导农户
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研究员邹成林是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在南宁,像邹成林这样的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他们走村入户,俯下身子,躬耕田野,用科技“牵手“农业,把致富的种子撒在了这片广袤的沃土上,不断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乡村科技特派员田间地头指导农户
今年,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了多份鲜食玉米种子在横州市开展鲜食玉米品种试验示范工作。这些种子都是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自主选育的品种。针对鲜食玉米种植特点,专家团队量身定制了工作目标和方案,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教授了种植技术要点。

乡村科技特派员翟瑞宁(右边)和农户查看玉米
眼下,正是鲜食玉米的收获期,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邹成林、翟瑞宁前往横州市石塘镇谭宽村对鲜食玉米新品种进行测产。“特派员,今年比较干旱,我担心玉米收成不好。”“特派员,你看我另一块玉米地出现了大斑病,会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冬日暖阳下,横州市石塘镇谭宽村村民陈永佳正在自家玉米地里查看玉米长势情况,看到科技特派员来到田间地头,他立马放下手中的活,急切地问道。“别担心,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可控范围,进一步测产之后才知道到底这个玉米新品种是不是适合继续扩大种植。”

乡村科技特派员邹成林在玉米地里测产
“经过几年的试种,桂黑甜糯621、桂甜612两个品种表现不错,一是产量高,即便今年较为干旱,也能保证玉米结实饱满;二是品质好,食用品质符合消费者的需求。”邹成林告诉记者,经初步测产,桂黑甜糯612达到2468斤/亩,桂甜612也达到2613斤/亩以上。“平时亩产有2000斤已经算是丰收了,现在产量再次获得突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成功的秘诀就是咱们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提高了种植密度,并根据玉米生长规律采用了科学施肥。”翟瑞宁道出了收获的“秘籍”。
一粒种子带来巨大产业效益帮助农民增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一季收获。据介绍,横州市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种植甜玉米,自2019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横州鲜食甜玉米面积迅速扩大,截至目前,鲜食玉米25.08万亩,产值8.6亿元。横州市石塘镇谭宽村作为甜玉米产业主产区之一,虽然在甜玉米种植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是在甜玉米全产业链上缺乏本土高质量品种、生产加工技术。
为此,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通过构建“党建+基地+种植户”的示范模式,利用玉米产业先锋队、玉米创新团队等项目,与谭宽村党支部联建,加强党建交流的同时,在示范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玉米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实现从一粒玉米种子到玉米鲜苞、玉米笋、玉米须、玉米秆全株收获利用,1亩地可以获得6000~8000元的产值,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

玉米浑身是宝,玉米秆可以做成青贮饲料
科企联手共同研发 助推“甜”美事业发展
如何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研发出更好吃的玉米?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通过多年筛选试验,选育出多个适宜生产、加工的甜玉米品种,帮助当地企业在提高甜玉米商品品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玉米研究所选育的金美甜616通过真空包装加工在香港获得STC检测证书,这是广西唯一供港免检甜玉米。同时,玉米研究所和当地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项目,合作开展甜玉米产后技术研发,进一步扩大广西甜玉米加工产品。使企业年加工量提高至3000万根即食甜玉米、1200万根即食玉米笋、1600万罐玉米粒罐头,年生产总值达到1.2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大力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桂甜612和黑甜糯621两个品种以共计100万元的价格签约转让,成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一个典型案例,极大地振奋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的信心和积极性。
通过技术指导、建设鲜食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使谭宽村由过去的零星散种,到目前稳定上百户种植鲜食玉米新品种超过2234亩(复种达6000亩),年产值超过2000多万元,农户收入大幅度提高,“中国甜玉米之乡”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深。
来源 |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记者 凌剑伊 文/图/视频 实习生 米智荣
编辑 | 徐雪凝
校对 | 卢小青
审核 | 王小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