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高产栽培

孙红霞 河南省济源市农业农村局

玉米是河南省济源市第一大秋粮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市秋粮作物播种面积的90%左右。近几年,济源市按照“提高单产、增加效益”的思路,结合农业部下达的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安排了一些百亩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示范方等试验、示范,由此总结出了一套可行性强、实用水平高、推广价值大的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播前准备

1.1 土壤条件

种植时应选择土层深厚,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地力较肥沃且排灌方便的中壤土。一般要求土层深度100㎝以上,耕作层25㎝以上,总孔隙度50~55%,耕层容重1.2 g/㎝3~1.3g/㎝3。土壤耕层20㎝以内有机质含量≥1.5%,全氮(N)含量≥1.5%,有效磷(P2O5)含量≥25mg/㎏,速效钾(K2O)含量≥170mg/㎏,土壤pH值7.4~8.2。

1.2 整地

在小麦播种前进行翻耕,深耕应达到30㎝以上,小麦收获后,免耕铁茬播种玉米。

1.3 肥料

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 需肥量大。在夏玉米高产栽培中,要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主要以施用氮肥(尿素)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锌肥,从而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根据近几年土壤化验结果,结合玉米肥效试验,一般每667㎡需施纯N(全氮)28㎏~30㎏、P2O5(速效磷)13~15㎏、K2O(速效钾)12㎏~14㎏(折合尿素60~65㎏,磷酸一铵21~25㎏,硫酸钾25~29㎏)、锌肥2㎏~3㎏。

2.播种

2.1 选择合适品种

进行高产高效栽培的前提是选用中早熟、竖叶、耐密、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杂交玉米品种。当前,适合济源市推广的优质、高产、耐密型品种主要有中科11、先玉335、浚单20、浚单22、浚单26、郑单958、忻玉110、圣瑞568、洛单248、辽单565、保单94—9等。种子质量标准应达到: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90%,含水率≤12%。播种前,选晴天晒种1d~2d,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玉米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2.2 确定适宜播期

夏玉米播种要突出抢时早播。适时早播可增加有效积温,延长有效生长期,充分利用肥、水、光和热资源,实现充分成熟和降低籽粒水分,是确保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夏玉米适宜播期为6月5~8日,应在小麦收获当天或第二天及时播种。

2.3 合理密植

夏玉米高产栽培中提倡宽窄行种植,宽行80㎝,窄行40㎝,株距21~25㎝,播种深度3cm~5㎝。播种量为每667㎡2㎏~3㎏,每穴2~3粒,播种要深浅一致。

3.田间管理

3.1 间苗与定苗

3叶期间苗,5叶期定苗。间苗时,去病、残、弱苗,留壮苗。定苗时可多留计划密度的5%左右,用于其后田间管理中拔除病株、弱株,一般紧凑中穗型品种适宜留苗密度为每667㎡5000~5500株,紧凑大穗型品种每667㎡4500~5000株。

3.2 施肥管理

3.2.1 苗肥 夏玉米从播种出苗到拔节,是以营养生长为主的阶段,是玉米的一个**施肥期,这时肥水充足是促进壮苗早发稳长,打好丰产架子的关键。苗肥分种肥(即苗前肥)、苗期追肥,种肥一般在播种时随种子施用或播后苗前结合浇“蒙头水”顺行撒施氮肥总量的10%、磷钾肥总量的50%和全部锌肥;苗期追肥一般在5~8叶期,每667㎡施氮肥总量的20%、磷钾肥总量的50%,沿幼苗一侧开沟均匀条施,施肥深度在10㎝以上。

3.2.2 穗肥 玉米从拔节到大喇叭口期是氮的营养临界期,如果此期缺氮所造成的产量的损失是以后无法弥补的,因此必须重视这次追肥。穗肥以速效氮肥为主,于大喇叭口期(第11~12叶展开),每667㎡施氮肥总量的50%,条施或穴施。

3.2.3 粒肥 夏玉米花粒期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高产田为了提高粒重,保证产量,可在籽粒灌浆初期,每667㎡施氮肥总量的20%,条施或穴施。对缺肥明显的地块,采用叶面追肥的方法快速补给。即用2%的尿素溶液加入0.2%氯化钾溶液混合叶面喷施,延长叶片功能期,确保子粒灌浆对养分的需求。

3.3 水分管理

3.3.1 播种水 为提早播种,夏玉米一般在收麦后先种玉米,然后再浇“蒙头水”,“蒙头水”要保证浇好、浇足,以提高出苗的整齐度和均匀度。

3.3.2 拔节水 玉米拔节后便进入旺盛生长期,对水分需求剧增。拔期至孕穗期如果缺水会使雄穗抽不出,导致雌穗结实率下降,群众形象地称之为“卡脖旱”。因此,夏玉米拔节后,特别是大喇叭口期,一旦出现旱情,应立即浇水。

3.3.3 开花水 抽雄开花期玉米体内新陈代谢旺盛,对水分敏感,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这一时期的灌溉特别重要,是玉米增产的关键,农谚“开花不灌,减产一半”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时期灌水的重要性。

3.3.4 灌浆水 灌浆期是玉米需水的第二个关键时期,此期干旱将导致严重减产。而此时适逢黄淮海地区光照充足,降水偏少的季节,如果此期遇旱,应及时浇水以满足玉米正常灌浆的需要。

4.病虫害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应用化学防治。

4.1 杂草防除 播种浇“蒙头水”后,趁墒每亩喷施40%乙阿合剂200~250毫升,兑水50升进行封闭式喷雾;或在玉米幼苗3~5叶、杂草2~5叶期,每亩喷施4%玉农乐悬浮剂(烟嘧磺隆)100毫升兑水50升进行封闭式喷雾,也可在玉米7~8叶期使用灭生性除草剂20%百草枯(克芜踪)水剂定向喷雾或者结合中耕人工除草。

4.2 虫害防治 苗期用50%辛硫磷1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和蓟马。小喇叭口期(第8~9叶展开),每亩用1.5%辛硫磷颗粒剂0.5~0.75㎏,掺细沙7.5㎏,混匀后撒入心叶,每株1.5~2g,防治玉米螟兼治蚜虫。

4.3 病害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褐斑病在发病初期用萎锈灵500倍液,玉米10~13叶时用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防治;锈病用25%粉锈宁1000~1500倍液防治。

5.收获

玉米正常成熟的标志为植株苞叶变黄、变松,子粒变硬有光泽,穗中部籽粒灌浆乳线消失、基部黑色层出现。生产中,农民习惯在苞叶变黄,籽粒顶部变硬时收获,此时比充分成熟提早7-10天,减产10%左右。据2010年试验结果,9月10日收获的玉米,较9月20日收获的千粒重降低63g,亩减产100.3㎏;较9月25日收获的千粒重降低74g,亩减产116.1㎏,因此,应将玉米的收获期由常年的9月15~20日推迟到9月25~30日,以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