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理论与实践,中国玉米发展历程
中国玉米栽培增产三大阶段及主要技术
玉米栽培增产技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玉米栽培,玉米增产。其中,玉米栽培主要指以玉米的生长习性为基础,通过采用农业科学技术进行玉米种植、栽培及研究,以提高玉米生长质量的过程;玉米增产则主要指在玉米栽培基础上,通过控制玉米种植密度、玉米生长特点及玉米生长环境因素等而提高玉米单位产量的过程。我国农业生产经过漫长的发展时期,历经追求高产、追求产量质量齐头并进、农业高科技研发等阶段。我国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发展历程包括3 个阶段:发展初始阶段、全面实施阶段、高速发展阶段。

1、玉米栽培增产技术发展初始阶段:在20 世纪50 年代,玉米栽培技术研究主要是以对传统经验进行总结,对提产技术进行初步研究。玉米种植是我国传统农业种植内容,技术人员经过研究发现,合理地对磷肥和氮肥等肥料进行应用,可以更好地提高玉米作物的整体生长效率,并从整体层面上提高产量水平。对于农作物来说,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农作物组织内部的重要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与农作物自身光合作用和分殖来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氮磷肥的增加,可以对土壤的质量进行改进,并结合合理的施肥方式,让农作物自身产量得到很好的提升,并给予植物更好地生长环境空间和营养来源,提高农作物整体生长质量。在下一步施肥研究中,通过对氮肥和磷肥的施放时间、数量和方法的合理安排和控制,从而优化了整个施肥过程,让农作物的增产作用得到进一步的体现和强化,并且通过对肥料组合进行科学的配比,让玉米增产效果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有关专家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分析发现,通过对氮肥与磷肥的科学运用,可以有效地为提高产量提供支持,这也是后期下一阶段栽培增产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关键基础前提。这一阶段阶段的研究主要通过经验的总结,但是其本身缺乏足够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


2、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全面实施阶段:大致在20 世纪70 年代左右。该阶段主要将玉米栽种技术理论化,并尝试从更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提高玉米增产的速度。栽种技术得到了更多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且实现了从科学理论知识角度的总结研究,为增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真正的实现了理论实践的统一化。技术专家在通过对传统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于磷肥自身的效用进行深入的探究,并通过大量的试验增加钾肥的运用,对其对玉米作物的成长影响进行了研究。技术人员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于玉米作物自身叶生长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就其中成长状况与土壤营养、湿度、透气性等关系之间的研究,对玉米作物生长发育的一些具体需求进行了量化的研究,并突破地增加了对气候环境因素影响的分析。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技术人员对于玉米栽培增产技术进行了科学化的研究,并就其中微量元素方面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技术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技术人员通过利用化学检验的方式,对于一些微量元素(硫、锌、锰、镁等)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微量元素施肥对于玉米的生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其中锌肥的影响相对明显。在传统肥料研究的基础上,技术人员通过增加钾肥,对于施肥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结合气候的情况展开了试验。通过试验表明,不同的施肥调节对于增产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对复合肥(氮肥、磷肥与钾肥等的组合)的研究应用,结合不同环境对配比进行调整,确保各类微量元素得到科学的配比,这种复合肥应用的情况下,玉米的增产效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

3、玉米栽培增产技术的高速发展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的玉米栽培增产技术逐渐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相关技术研究中,籽粒败育、根系生长、叶片功能以及雌雄穗分化等方面的研究都获取了很大的成果。技术人员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结合相应的试验栽培技术,提出了更多更新的研究理论,为增产技术研究提供2 个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更好地提高产量和质量提供管理保障。在相关技术研究中,各类新的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为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在这一阶段下,增产技术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推广。相关技术推广的模式也在不断丰富,研究水平也从以往的定性研究逐渐转变为更加科学的定量研究,整体技术的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并且也更好地实现了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发展。

玉米高产理论(学说)的发展历程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