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之后,全面淘汰“抗锈不好”的玉米品种

“抗锈”不好的玉米品种,将全面淘汰。

不要说什么“高感锈病”、“感锈病”,就连“中抗锈病”的品种也是勉强“维持生计”,审定时【抗锈】或【高抗锈病】才是唯一的正确道路。

“抗锈”特指综合抗锈能力,包括南方锈病以及“生理小种变种”。

老规矩,咱们还是用几个论据来说明问题、证实观点:

一,2023年“沃玉3号”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是黄淮玉米区第一大品种,说明了什么?

十年之前,“沃玉3号”首次通过审定。

当时沃土公司不是什么大公司,当时“沃玉3号”也被很多人非议,但是的但是,“十年磨一剑”,华北第一大品种已经成为事实。这是为什么呢?

或许有人可以“挑一些缺点”,因为从来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品种”,唯有缺点少或缺点多的区别——华北夏玉米的最大“痛点”是什么?

1)茎腐病(“青枯病”、“黄枯病”)。

2)南方锈病。

3)干旱。

这3点,让很多玉米品种面积上不去。

也正因为这3点“汇集于一身”——高抗多种茎腐病(对多种致病菌的茎腐病综合抗性好)+高抗南方锈病(尽管“生理小种”不断在变,但是10年“抗过来了”)+抗旱好。

你想一想,是不是呢?还有没有其它品种在10年时间保持抗性优良+面积不断攀升呢?如果有,你举例说出一两个。

单单其中一个“抗锈能力”,就让99%的其它玉米品种“望尘莫及”。

二,多次的锈病爆发之年,为什么“一些人记吃不记打”呢?

2015年。2021年。2023年。锈病一年比一年严重,而且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数据,2023年的锈病面积是2021年的3倍)。

如果2015年“改良抗锈”,2018年就可以有了很多抗锈品种。

就算是2021年“改良抗锈”,至少2023年你就有了抗锈品种了啊。

可是,为什么“抗锈品种”依然很少+“抗锈不抗茎腐”+“抗锈不抗旱”的品种依然严重存在呢?

三,“抗锈”只是一个条件,必须在“高抗茎腐病”的基础上才得以生存

玉米品种“抗锈”不是目的,仅仅是七八个减产因素的其中一个而已。

必须建立在【高抗茎腐病】,对多种茎腐病综合抗性好,同时保持【苞叶干净】(不能有“枯白斑”等大斑病存在),同时抗旱+耐高温(抗旱性和耐高温能力是关联的)——不存在【抗高温品种】,仅仅是“耐性”强弱的差异,等等。

四,玉米品种的抗性需要不断加持、加持、再加持

过去,河北省的玉米品种,对抗锈能力要求不严格。

但是,除了“沃玉3号”强大的抗锈能力之外,我们更敬佩尹洪雨先生的“大格局、大战略、大智慧”——他推广的“洪雨®1号”经过两次审定之后,天然抗虫(植株本身的“单宁”含量高,审定公告明确标注)、抗旱、抗倒、高抗茎腐、耐高温,但是对锈病抗锈能力不知道什么级别——这个时候,就是“未雨绸缪”和“提前布局”的差距了,他依然决定请赵久然院士进行品种【抗锈专利】技术的加持,实现“高抗锈”或“锈病免疫”的理想状态,2023年表现为5抗集于一身——天然抗虫+抗旱+抗倒+高抗茎腐+高抗锈病。

五,“感锈”考验,筛选“抗锈品种”

下图,@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为了筛选“抗锈品种”,特意将一些“高感锈病”的玉米品种,种植在某一个需要筛选的品种两侧,等于1个品种被“高感锈病”包围,静待【出淤泥而不染】,中间这一行的“抗锈品种”就是2023年不打杀菌剂的实际表现。

这是一个“热改系”宽籽粒白轴品种,可以稀植4000株,也可以密植5000株,最大的优势,对所有的病害都抗性不错。#玉米真科技##农业真科技#

六,“活秆成熟”的“抗锈”才有实际意义

很多玉米品种,偏向“抗锈”却容易茎腐病或果穗苞叶容易“枯白斑”也是不行的,因为“抗锈”只是几分之一的抗减产作用,多个方面的综合抗性表达的【活秆成熟】才是比较完美结果。请记住12字口诀:

1)茎叶青绿。

2)苞叶白净。

3)果穗金黄。

下面视频中的多个品种为证。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