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爆玉米花对小孩子的魔力有多大?
去农贸市买菜,问好菜价,正低着头挑拣小白菜,突然身后传来“嘭”的一声巨响,我以为是身后的房子倒塌了,吓得我一下子站起就要往前面的空地跑。

卖菜的老板看我丢下菜要走,愣了一下,马上叫住我:“小伙子,咋说好了价格又不买,你是哪样意思嘛?”“你没有听到刚才的响声吗,估计是后边的房子塌翻了,我得跑开躲一下。”老板一听,哈哈大笑起来:“我以为你不买我的菜要走了呢。没事,那响声是后面不远处爆米玉花的声音。”听老板这样讲,我停下脚步回头四处看了看,身后果然没有房子倒塌,很多人站在菜摊前挑挑拣拣,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我又蹲下来拣了几棵鲜嫩的小白菜,扫码付过钱后,又到其他菜摊买了几样菜。

拎着买好的菜走出菜摊,听菜摊老板说有人在爆玉米花,这声音和小时候在老家听到的爆玉米花的声音很像,就想着现在爆玉米花会不会和小时候见过的一样?有些好奇,折返身去问了一下菜摊老板,就转了两个弯来到农贸市场另一个出口的拐角处一看究竟。
到了那地方,我站在旁边仔细看了一下,还真和小时候在老家见过的爆玉米花一个样!

爆玉米花机很像纺锤,中间是个大肚子,慢慢向两边缩小,前面有一个方向盘形状的转把手,转把手中间还有一个仪表盘,这个仪表盘上有温度表和计时器两种功能。爆玉米花机两头放在前后相连接的U形钢筋支架上,再把30厘米左右圆柱形中空的铁炉子放在爆米机的圆肚子下面,铁炉子下面有一个小小的通风管连接着一个小型鼓风机。旁边堆放着三蛇皮袋玉米骨头,这是用来爆玉米花的柴火。记得小时候看到铁炉子下面那个小小的通风管连接着的是一个手拉式风箱,现在科技发达改成了用电瓶发电的鼓风机,这是唯一不同的地方。

爆玉米花的是个中年男人,只见他用一个不锈钢的口缸舀了三口缸黄色的玉米,倒进口朝上的爆玉米花机的肚子里,又用一个小杯子从旁边的饮料瓶里倒出一杯水倒进爆玉花机里,用两根钢制撬棍交叉着使劲拧紧爆玉花机的盖子。等铁炉子里的玉米骨头烧旺以后,再把爆玉花机平放在铁炉子,开始正反不停地慢慢转动爆玉米花机。
爆好的玉米花,还有炒熟的瓜子、花生、板栗放在旁边的桌子上,中年男人的老婆转前转后忙着招呼顾客。看男人还没有开锅,我走上前问他刚才往爆玉米花机倒进去的是什么东西?他告诉我说那是冰糖水,加了冰糖水爆出来的玉米花才不会太燥,吃了以后不容易上火。小时候爆玉米花的时候,师傅都是往里面加一颗米粒大小的糖精,爆出来的玉米花甜得让人发腻。

过了十五分钟在右,中年男人看了看温度表,让我往后退一点,他要爆玉米花了。我赶紧往后走了几步。只见他用右手使劲提着爆玉米花机上的小方向盘,迅速将充满高压的爆玉米花机平放在一个竹罩筐口前面,爆玉米花机的爆口对着轮胎筐里面。这个轮胎制作的罩筐呈圆锥形状,中间到后面罩着一只很大很长的白色的面粉口袋。他用特制扳手使劲敲掉爆玉米花机的密封盖,只听到“嘭”的一声巨响,中年男人和爆玉米花机立即被腾起的一阵白色烟雾笼罩了。与此同时,爆玉米花机肚子里的玉米被高强压力冲了出来,瞬间变成膨胀的花冠状颗粒钻进了罩筐袋子里。
等烟雾散去,我走过去拿两颗尝了一下,脆脆的,但是没有小时候吃过的香,也没有小时候吃过甜。中年男人很实诚,他看我只拿了两颗,就笑着和我说:“不买没关系的,又值不了几个钱,多抓点。”说着就从罩筐袋子里捧出一大把递给我。我赶紧拦住他,说自己有咽炎,不能多吃的。看他又忙着往爆玉米花机里倒玉米,我和他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童年时代的农村。应该是从我记事开始,我们这个村子几乎每一年腊月农闲的时候,有一位炒爆玉米花的老伯都会来到我们村里的晒谷场,支起炉子爆玉米花。很多时候爆玉米花的老伯还没走进村口,就被我们这些在村口玩耍的小孩子们老远看见了,于是小伙伴们就不约而同地分成了两拨,两三个急忙跑向村里,边跑边喊叫:“爆玉米花的来喽!爆米花的来喽!”另外几个小伙伴兴奋地跑向那位老伯身边,围着老伯跳着闹着:“爆玉米花!爆玉米花!”老伯也是对着我们笑着不说话,很多大一点的孩子都对老伯很熟悉了,所以大家都不感觉怯生。

我们一群小伙伴跟着老伯一路走到了村里的晒谷场,这时候由于其他小伙伴的免费宣传,村里很多人家都知道了,有的乡邻们就三三两两被自家小孩子缠着、拉着来到了晒谷场看热闹;有的是大人端着一小瓷碗玉米被孩子使劲拽着走了过来;有的是家里年长点的孩子自己捧着半碗玉米跑在前面,大人跟在后面追,而大人后面还跟着更小的几个孩子笑嘻嘻地跑。那个时候好像觉得,大人们对爆米花没兴趣,只有小孩子喜欢?
后来在跟父辈的闲聊当中,我才得知真相:大人不是不想吃爆玉米花,那是想尽量节约口粮!那时候我们农村刚刚实行包产到户,每一户人家都不富裕,虽然很勤俭节约,但每年交完公粮和提留款以后,剩下的余粮还是不够撑到第二年收麦子。每年的开春到收麦子之前,就是村里家家户户最缺粮的时候,所以大人想尽办法都要节约每一粒口粮,为的是让全家能撑到开春以后。

那个时代,农村大部分都是多子女家庭,很多人家把不挨饿当成首要目标,压根儿没想把口粮弄成零食来吃。大人们觉得零食是吃不饱的,而且还容易惯坏了嘴。所以,能拿口粮做爆玉米花的家庭,大部分都是被小孩子一哭二闹三捣乱的架势给逼过来的,大一点的孩子都假装一哭,小一点的弟弟妹妹就跟着哭哭啼啼,大人刚开始骂几句,小孩子们哭得更厉害了,家里简直闹翻天。父母觉得这样搞得邻居也不安宁,为了哄乖孩子,更碍于一点面子,于是咬咬牙,狠下心答应了孩子们这一无理要求。更有的干脆威胁父母,说吃不到爆玉米花就绝食,可见爆玉米花在那个时候对我们小孩子的魔力有多大!
我记得有一年是趁爸妈出去干农活没在家,我和哥哥偷偷在家里抓了两大把玉米粒装在搪瓷碗里面,一阵风似地跑向了村里的晒谷场,生怕爸妈回来看见了挨揍,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现在超市里的爆米花大小均匀,口味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那时候爆玉米花的香甜味真的是现在没法能比的,只因为那时的我们真的太缺零食了。每次回忆这些都觉得既心酸又那么难忘!

虽然有点模糊,但我隐隐记得有一次我穿着开裆裤跟在哥哥后面去看被柴火熏得黑不溜秋的爆玉米花机。还不等我们凑近,就被老伯吼住了:“小娃儿不要命了啊!再靠近的话,你们的小鸡鸡要被冲掉的哦!”吓得我们赶紧捂住裤裆跑得远远的,这时候惹得大人们笑成一团,老伯也跟着笑个不停。
那个时候,大人不让我们吃爆玉米花,除了省口粮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省钱。因为那个时候爆玉米花可不是免费的。老伯也要靠它谋生计,我们爆玉米花除了自己拿玉米和柴火,还要给老伯缴纳2角钱一次的加工费。大家可别小看这2角钱,几年后我上小学,每学期学费才3元!所以当时缺粮缺钱的情况下,全村能来晒谷场爆玉米花的不是很多。当然,如果我们家爆玉米花了,邻居家没爆玉米花,父母会让送一些给邻居家。我们家没有爆玉米花,邻居爆了玉米花,他们也会让小孩送一些给我们家。
现在想起这些,那个年代虽然贫困,但是民风真的淳朴,邻里之间是真心的互帮互助!如今自己已经人到中年,回望来时路,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在我逐渐逝去的岁月里,依然闪发着温暖的光辉,继续照亮自己前行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