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鲜”出未来

——首届中国(北京)鲜食玉米产业链大会成功举办

粮为社稷之本,种是粮食之基。在“大食物观”时代,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吃饱,吃好,吃健康”的需要,鲜食玉米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目前种植面积达到了2200万亩。为发挥鲜食玉米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北京现代种业发展,助推种业振兴,北京时间8月8日,由中国种子协会、中国种子贸易协会指导,北京市农村农业局、通州区农业农村局主办,北京种业协会、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承办的主题为“创新引领、‘鲜’出未来”首届中国(北京)鲜食玉米产业链大会在线上成功举办。

作为第十一届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届中国(北京)鲜食玉米产业链大会紧扣“攥紧中国种子、打造种业创新高地”的种博会主题,邀请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二级巡视员马志强、北京市种业协会会长侯云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久然、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副乡长苏永恒等21位嘉宾,围绕鲜食玉米产业链建言献策,推动北京鲜食玉米产业的创新发展,为打造“种业之都”做出更多贡献。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原二级巡视员马志强在发言中表示,当前鲜食玉米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种植面积达到了2200万亩,品种类型丰富多样,口感品质提升,产业布局不断扩大,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围绕大城市建立的生产基地中心,实现了四季常年供应,未来三到五年有望发展到3000万亩的种植面积。

北京市种业协会会长侯云鹏从品牌塑造的角度分析,为了给北京市民提供更好的鲜食玉米,需要从种子到种业基地、加工包装企业的选择,全程加强品牌识别度,才能保证更为健康安全的服务。正因为如此,鲜食玉米产业链大会推出“猴金睛”品牌,和“放心的购平台”,和全国的鲜食玉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选定2-3个北京优质鲜食玉米品种,独立设计、制作包装,立足北京,辐射京津冀,打造48小时送鲜到家的物流圈,保障北京市民全年可以享受鲜食玉米,实现丰富北京市民菜篮子的目的。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首席科学家赵久然等行业专家围绕鲜食玉米产业链的发展发表建言,从品牌研发创新、加工、品牌包装、物流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流程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鲜食玉米的发展方向。民以食为天,鲜食玉米具备药食同源属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健康理念得到了重视,功能性玉米对于提升自身免疫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市场。

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副乡长苏永恒从鲜食玉米的发展背景谈到了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对于鲜食玉米发展的独有优势,他表示《国务院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副中心要着力打造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2021年8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于家务乡调研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抓好“种业”这个第一产业中的“高精尖”,积极开展重要品种选育和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打造种业创新高地。北京作为鲜食玉米育种高地,集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的鲜食玉米育种团队,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的优势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说全国每卖出10根玉米,就有3根是从北京选育的。

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先后被科技部、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并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种业科技特色基地,具备开展种业创新攻关、集成示范、交流合作的良好条件。近期园区举办了2022年中国(京津冀)鲜食玉米大会暨第八届北京鲜食玉米节,向全国征集了119个国内主流鲜食玉米品种,大部分品种已通过审定或参试优势品种。其中糯玉米代表品种京科糯2000,万糯2000是我国糯玉米主流标杆品种,种植面积占据60%以上,累计种植面积超1亿亩。为了更好推动园区发展,通州区针对企业集聚发展、高端人才引进、新品种培育推广、成果转化交易等方面,推出了“种十条”政策保障,必将有力的推动园区打造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值得信赖的、“北京”的名优农产品品牌。成为推动中国种业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