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糯玉米间作套种技术,这样做,既能增加产量,又能提高效益
间作套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集约种植,是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重要模式。鲜食糯玉米生育期短,可以与豆类、薯类、麦类、蔬菜、中草药等作物组成许多间作套种模式,类型日趋增多,面积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间作套种的概念和意义
(1)间作套种的概念
间作:在同一地块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者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间作。分带是指间作作物成多行或占据一-定 幅度的相间种植,如2行玉米间作4行花生。
套种:前季作物生长发育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者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小麦、玉米套种非常普遍,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套种不仅充分利用了空间,而且更能够使后季作物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复种指数和作物年总产量。需要注意的是,套种作物的共处期不宜超:过全生育期的一半。

(2)间作套种的意义
鲜食糯玉米间作套种,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大幅提高光、热、水及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鲜食糯玉米通过和小麦套种,可以实现收获双季鲜食糯玉米,增加了鲜食糯玉米上市的时间,比单季玉米增产增收。鲜食糯玉米还可以和大豆、花生、马铃薯、辣椒、中草药间作,既增加了产量,又能稳定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增加经济效益。
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增加了抵御气候反常和弥补灾害带来损失的能力。不同的作物有的耐旱,有的耐涝,有的耐寒,有的抗倒,一种作物减产损失,另-种可以弥补。鲜食糯玉米间作套种不仅充分利用了地力,而且还能培肥地力、促进农田物质循环。糯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由于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明显提高了土壤含氮量和有机质含量。合理安排间作套种,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粮食作物与油、菜、瓜、饲料等作物间的争地矛盾,更利于多种作物全面发展,更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间作套种的主要模式与技术
(1)鲜食糯玉米与大豆间作: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历史较长,分布较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种植模式有所改进和提高。
结合当地土地和机械情况,选择鲜食糯玉米和大豆2:2或者2:3模式。玉米行间距50~ 60 cm,大豆行间距35 cm左右。根据农业机械的情况定株距,如果播种带宽,则株距小;如果播种带窄,则株距大。鲜食糯玉米播种带多施氮肥,大豆播种带多施磷肥和钾肥。如果基肥统一,可以在追肥时,玉米带多追施氮肥,大豆带多补充磷肥和钾肥。鲜食糯玉米品种选择抗倒伏品种,大豆则需要比较耐阴的早熟品种。

(2)鲜食糯玉米与花生间作:鲜食糯玉米与花生间作和鲜食糯玉米与大豆间作相似,不仅共生固氮、优化土壤,而且更增产增效。该模式要选择肥力水平较高、排灌条件佳的地块。
结合当地农用机械的情况,可采用鲜食糯玉米与花生2:4或者3:4模式。花生要选择耐阴性强的中早熟品种。因为鲜食糯玉米生育期短,可推迟糯玉米播种时间,避免和花生争光争肥。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以高效生物有机复合肥为主,两作物肥料统筹施用。底肥亩施8~12 kg纯氮、6~9kg磷(P2O3)、10~12kg钾(K20)、8~ 10 kg钙(CaO),适当施用硫、硼、锌、铁、钼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8~ 12 kg纯氮。在鲜食糯玉米3~ 5叶期除草,每亩用4%烟嘧磺隆(玉农乐)胶悬剂75ml定向喷雾,花生带喷施5%精喹禾灵等苗后除草剂,采用适合间作的隔离分带喷施技术机械喷施,避免两种作物互相喷到。花生病虫害按常规防治技术进行,主要加强地下害虫的防治。花生株高30~35cm时,每亩用24~48g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40~50kg均匀喷施茎叶(避免喷到玉米)。花生施药后10~15d,如果主茎高度超过40 cm,可再喷施一次。

(3)鲜食糯玉米与甘薯间作:在水肥较好的一熟甘薯地块,可采用鲜食糯玉米与甘薯间作模式。--般以4~5垄甘薯间作2行玉米为宜。若水肥条件较差,可3垄甘薯间作2行玉米。甘薯要选择茎蔓短、结薯早、块根膨大快的优良品种。

(4)鲜食糯玉米与马铃薯间作:在丘陵山区,可采用鲜食糯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模式。因为马铃薯较耐阴,鲜食糯玉米与马铃薯的行比可为1:2或2:2,马铃薯幅宽内的行距与单作相同,玉米行距40 cm,株距根据品种和肥力而定。该模式要选择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的地块,应增施优质土杂肥,马铃薯带内特别需要增施磷钾肥。

(5)鲜食糯玉米与辣椒间作:鲜食糯玉米与辣椒间作,能够取长补短、平衡地力、病虫害明显减少,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鲜食糯玉米与辣椒采取6:6模式种植,辣椒播种时施用25~35kg/亩复合肥作底肥,玉米播种不再单独施用底肥。辣椒选用抗病、丰产、果肉厚、适合密植的品种,先育苗,终霜后定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