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起家的农村妹,把摆摊经验和窍门送给想全职或兼职摆地摊的你
#地摊经济# 大家好,我是桂南莹姐,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近段时间开放地摊经济的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而在街边摆摊的人的确多了许多,至于能不能赚钱那真的是靠个人本事了。
莹姐在今年3月底时也曾去摆过地摊,当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去玉林的宏进批发市场进了两百斤的新鲜花糯玉米,进货价是1.7元,零售卖3元。去拿货时我是这样想的,按照以上的进货价和零售价,除去损耗,我大概能拿九毛钱一斤,两百斤就可以赚180元钱。
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从下午四点多出摊摆到六点多卖完,算算除去成本,两百斤的玉米我只赚了90元钱,和想象中的利润相差一半,为什么呢?
第二天下午,我又去进货,在批发市场里碰见几个同行,他们并不着急拿货,而是游窜在几个批发商之间,这边看看,那边探探行情,莹姐上前和他们搭讪,他们表现出爱理不理的样子,说出来也是,同行如敌国,况且昨天下午摆摊莹姐虽赚不了几个钱,但全卖完了,也挺不错了。
也正是遇见这些同行,我终于知道他们进货的秘密,也知道我为什么每斤赚不到九毛利润的原因。
原来他们拿的是次玉米,我们当地叫“鸡儿粟”,就是玉米粒不到顶、有点干瘪不饱满、个小、有虫,或者长得畸形的玉米,这种次玉米拿货价一般是7~9毛钱一斤,如果拿货拿得多的话,价格会更优惠。还有一点就是他们不单卖玉米棒,还卖玉米粒,六块钱一斤,一斤玉米棒剥粒大概有六~七成重,那么他们剥粒卖比卖玉米棒盈利得多,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人工,这也就是他们能赚到九毛钱一斤的原因。
摆了两天的地摊,莹姐知道了卖玉米怎样拿到便宜货及怎样扩大它的利润空间,在这里莹姐借着地摊经济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摆地摊的一些心得以及和顾客搭讪、顾客心理学的一些小窍门,以供大家参考。

一、摆摊前需知
【1】摆地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摆摊,要吃得苦,因为不是门面房,开摊时要把货物摆好、摆整齐;收摊要收拾好,来来回回的搬运,总的来说摆摊是件辛苦活。还要做好风吹日晒、雨出雨淋的准备。大家看看街边摆摊的,哪个不是晒得皮肤黑呼呼的,咧嘴一笑,那红口白牙特明显。当然上班族兼职摆摊一般是晚上,自然晒不着。摆摊赚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三天摆两天歇,这样是赚不到钱的,所以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2】货物定位人群
货物定位人群,就是你卖的货,主要针对什么样的人群。比如是小孩?年轻人、中老年人?或者是大众化,囊括以上所有人群。举几个例子:卖老花镜就是针对中老年人群的生意;卖玩具或者小孩子衣服就是针对儿童的货物定位;闹市区的烧烤、臭豆腐、烤串串、奶茶等这些多数是年轻人去消费。所以说这个货物定位人群要考虑好,生意好不好,看你做的是什么消费人群。
【3】拿货要货比三家
摆摊的人要精打细算,毕竟现在是微利时代,所以拿货时要细心,要货比三家,同样的质量,便宜的那家就拿,这样才能拿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二、学点摆摊的小窍门
【1】真诚而热情的搭讪
在我们当地有句老话:见人要问人,入庙要拜神。说的是见人就要打招呼,特别是做买卖的,一个微笑、一声真诚的问候就是交易的开始。所以不要吝惜你的微笑,把嘴响喽,买卖自然来。
【2】学点顾客肢体语言心理学
摆摊要懂得察颜观色懂点顾客的肢体心理学,这样能有效提高成交率。无论卖什么商品,总会碰到一些可买可不买犹豫不决的顾客,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懂得顾客肢体语言心理学。
顾客面对商品犹豫不决,翻来覆去看却迟迟不落定,要么是:不是很喜欢,要么是价格不合理稍贵,要么是嫌弃商品质量。这种情况下摊主要主动出击,询问具体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顾客接受的交易成功,不接受哪也没办法。
想要买东西的顾客会把看好的商品仔细询问,并且双脚脚头对着商品。不想买货只是问问而已的顾客双脚一只脚脚头对着商品,另一只脚的脚头是朝前进的方向的。
抱着双手,只是问商品的价格却不看商品质量的,这种是观望状顾客,因为好奇凑个热闹看看而已。

结语:以上就是莹姐的摆摊进货经验及心得。莹姐2000年就自己揣着500块钱去我们当地的工业品批发市场进货,开始练摊,也是从那时开始知道自己适合做销售工作。多年过去,受网络电商的影响,实体经济现在的市场行情已没有当年那么盈利,所以选择投资摆摊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