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里的“富矿”

当代广西网讯(记者 阳秀琼 覃楚欢 谢羲薇 张友豪 芦俊文)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4年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访来宾市忻城县,零距离感受生态环境之美,沉浸式了解“两山”转化的新路径。

2023年10月28日,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济南年会上,忻城县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广西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走进忻城县思练镇练江村,两米多高的牧草茂密生长,在山脚连成一片。思练镇练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覃铭介绍,2018年“南方牛都”“澳湖羊”等重大项目相继在思练镇落地生根,推动了育肥牛、育肥羊产业的延伸,他便瞄准牧草种植加工这一项目。

收割机对牧草进行粉碎作业。记者 芦俊文 摄

覃铭租下村里700余亩撂荒土地,在种植牧草的同时又盘活了闲置土地,为租户带来稳定收入。2021年至2023年,他的牧草加工厂已加工1万余吨牧草,营业额超过250万元。加工后的牧草饲料除了销往本地及周边地区外,还远销至云南、贵州等地。

在覃铭的养殖场里,工人正准备饲料。记者 张友豪 摄

“我现在除了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牧草外,还办起养殖场。”覃铭说,养殖场存牛20多头,带动12名农户就业,每人每天可拿到150元工资。除去各项成本,他年均纯收入为40万至50万元。

种植牧草、收购牧草、加工牧草、销售牧草的“种草养牛羊”模式,开辟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在覃铭的带动下,忻城县内的牧草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

忻城县红水河风光。记者 张友豪 摄

“红水河两岸生态环境治理得很好,除了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景,还给我们学校团建提供了好去处。”红渡镇红水河段上微风阵阵,来宾市金秋实验学校的教学组正在前往红渡镇六蝶村黑山屯鱼乐园休闲农庄的游船上谈天说笑。

游客在红渡镇六蝶村黑山屯鱼乐园休闲农庄体验当地美食。记者 张友豪 摄

红水河沿岸草木茂盛、山峦层叠,蓝必贤开的鱼乐园休闲农庄便坐落在此。在农庄,客人不但能吃到正宗的当地菜,还能坐船游览红水河,享受大自然的乐趣。2016年,蓝必贤下岗归乡后,带着兄弟姐妹办起了农家乐,接替老人开起了游船,生意红火。

“经过了生态治理,如今的红水河一改曾经的浑浊,越来越美的景色不断吸引着游客前来。”蓝必贤说,2023年,鱼乐园农庄接待游客2万人次,全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五六十万元。“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了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而良好生态的打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守护。在欧洞乡大山深处,护林员黄守献将这份事业坚持了35年。

忻城县欧洞林场的护林员黄守献对林场进行管护。记者 张友豪 摄

1989年,年仅20岁的黄守献便投身欧洞林场,岁月如梭,曾经的朝气青年已白发渐生。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一棵棵小树苗正成长为参天大树。

目前,欧洞林场总面积7.1万亩,主要由古蓬松构成,全部靠护林员划片管护。

“能够为国家守护这片青山绿水,是我们每一位护林员的骄傲和自豪,我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黄守献的故事,是无数护林员的缩影,他们以实际行动建设生态文明,呵护绿水青山。

忻城县,这个以“桑蚕之乡”“金银花之乡”和“珍珠糯玉米之乡”闻名的地方,正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出了红渡镇“蚕舞银丝”赋能乡村振兴、北更乡“花开石漠”促石漠化综合治理、思练镇“牛羊兴业”生态种养循环、红水河流域“碧水淘金”融合发展等4个特色发展模式及经验,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