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食玉米要实现机械化收获,这五个关键点要先解决

笔者从小就喜欢吃嫩玉米,小时候的一件糗事至今记忆犹新,以至于现在仍耿耿于怀,那时候还是人民公社,我大概三四岁,正是人憨嘴馋的年龄,有一天邻居家煮自留地里种的嫩玉米,煮玉米的香气隔着几道院落传到我家,于是我就去敲邻居家的门乞食,敲了很久,门一直没有开,也没有人理我,于是我嚎啕大哭,且哭得非常伤心。


那个时候家家都缺粮,嫩玉米一般人家都舍不得吃,煮几个也是给家里的小孩子解解馋的,所以邻居也不会轻易给一个不相干的小孩子,姐姐听到哭声过来拉我回家,但我以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态度继续大哭,姐姐理解我的饿和馋,她也跟着哭,于是两个小人儿哭成了一片,哭成了一道风景,引来大人小孩围观,但那家人始终没有开门。后来太奶奶用“计”把我诓回家,她在灶火里烤了一根屋檐椽子上吊着的风干玉米棒子给我,虽然没有嫩玉米好吃,但至少可以解饥。


新鲜玉米。农贸市场出售的玉米fresh corn. Corn for sale at farmers


记忆与那个时代都已经成为往事,现在的小孩子再也不会为了吃到一根嫩玉米而哭泣了。


嫩玉米也称为鲜食玉米、甜玉米等,通常包括水果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等几十个品种,是粮果蔬兼备的食品,不要说笔者小时候的人民公社时代,就是十几年前鲜食玉米还是很稀罕的食品,平常人家很少吃,大街上的摊贩也卖得很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鲜食玉米需求量越来越大,得益于冷链物流业,鲜食玉米从一个季节性的食材变成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享用到的美食,并且还出现了多种加工方法和新用途。


需求鼓励扩种,水果玉米、甜玉米、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中国也成为全球主要的鲜食玉米出口国,据相关资料推断,2021年国内鲜食玉米播种面积超过2000万亩。

不但种植面积相当大,而且鲜食玉米的产值远远高于传统的干玉米,据笔者掌握的种植户情况看,最高的净收入7000元/亩/季,最低的1500元/亩,平均2500元/亩,一年两季或三季的种植区农民的收益会更高。


收益高大家就会有种植积极性,近几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在增加,另一方面规模化趋势明显,且有从华南地区向中原、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而中原和东北则最适合于规模化种植。



规模化种植的基础是全程机械化,鲜食玉米和普遍玉米种植方式并没有本质区别,在粮食作物里算是粗放式的了,目前看几乎所有的环节都可以实现机械化,但唯有一个环节实现机械化难度大,且机器不成熟,这就是鲜食玉米收获。


干玉米收获曾经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经过近二十年时间的努力,目前可以说是解决了,干玉米收获机对机器的要求是速度快、效率高、破损率低就行,但鲜食玉米就不一样了。


鲜食玉米收获时被绿色的苞衣包裹着的果粒里全是液体的浆汁,含水率超过85%,只要碰撞力度大了就会伤苞衣或里面的果粒,一方面是失去了卖相,另一方面是会变质或霉变,不利于运输和储存。

目前90%的鲜食玉米仍是用人工掰棒子原始方式在收获,但是并非没有机器可用,事实上国内国外都有成熟的产品,只是需要大力推广以及农机农艺的深度融合。


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这种专用的设备与传统的摘穗玉米收获机极为相似,主要区别是在割台部位,鲜食玉米收获机有专用的割台,其主要不同是摘嫩玉米穗时动作轻、力度小,用专用的防碰撞材料。



目前能进口到中国的国外品牌有美国的阿克斯波,但该品牌产品只能用于大规模种植,超过100万的售价也是一般用户消费不起的,要解决国内鲜食玉米收获还得依靠我们自己,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国内已经有雷肯、巨明、国三、博远等专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企业推出了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有的机器只负责摘穗,有的一边摘穗一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国丰的产品还能充当茎穗兼收两用机,这可能是今后最好的一个方向,因为嫩玉米收获之后,玉米秸秆可以青贮饲料,这样的话种一季玉米就会有两种收益,据说有一些地方青饲料秸秆的价值比嫩玉米穗还要高呢。


2020年笔者在广西来宾横县采访过一家种植大户,该农户种了500亩甜玉米,一年种三季,摘穗后的玉米秸秆都做成了青贮饲料,一亩三吨秸秆,出售380元/吨,种三季的话一亩多收1000元,三季就是3000多元,比直接种干玉米还划算。


总之,想要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大型的可以进口,中小型的国产品牌也能满足,如果说机器不发愁了,接下来就是推广和使用的问题了。


笔者认为要推广好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关键是要处理好农机和农艺融合的问题,所以本文并不会花费笔墨在收获机本身上,而是着重要说农艺,笔者通过与种植户的深度交流,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隔离种植,纯正品质。四川邛崃有一个全国有名的甜玉米种植大户,笔者曾经帮助这个合作社购买了一台巨明的两行鲜食玉米收获机,该合作社第一年种了50亩鲜食玉米,但当年长势欠佳,收获时品相参差不齐,原来他们把鲜食玉米混种在常规玉米田里造成了杂交授粉,常规玉米属于晚熟品种,且口感不好,所以杂交后的玉米已经不是鲜食玉米了,后来该合作社的老板知道了隔离种植的原理,之后不断地扩大种植面积,目前是国内较知名的鲜食玉米种植者。


隔离种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空间隔离,只要在周边200米以内不要种植其他玉米品种就可以,笔者见到河北有家合作社利用天然的防护林隔离带;二是时间隔离,就是可以种同一块地里,但是只要花粉期相差15-18天就行,错时播种或移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实现严格的隔离种植之后,鲜食玉米生长周期一致,成熟期也一致,在收获的时候一方面是品质和等级高,另一方面是减少因为成熟度不一致而形成的破损。


二是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在之前发表的《好吃的鲜食玉米,移栽可以提高产量和增加收益》一文中,笔者曾经给大家详细介绍过鲜食玉米移栽的好处,具体到农机农艺的关系上,采用移栽种植的鲜食玉米,生长期提前,植株一致性好,成熟期统一,更加适合机械化收获。


另外在北方地区还会采用覆膜种植,移栽可以和地膜同时进行,也可以在地膜上直接播种。


采用地膜种植的方式,除了保湿保墒的好处,另一个大家并不太关注的好处就是垄面的一致性好,如果是直接播种,后期用大水漫灌或下了大暴雨,垄面会被冲刷破坏,一方面会影响玉米生长,另一方面会发生倒伏、植株移位等问题,在机械化收获时会增加破损或漏收,可见育苗移栽和覆膜播种的确很重要,但是这两项要增加种植成本,种植户要细算经济账之后再决定用还是不用。


三是合理密植,规范行株距。正常的情况下,适当的密植可以增加产量,笔者了解到四川地区每亩播种密度为:春播4000-4500株,夏播3000-4000株,但有些种植户能达到6000株/亩。


但种植密度大小直接影响到果穗的大小、整齐度及品级,机器化收获是宜稀不宜稠,如果太密了,果穗小会增加破损率和漏穗率。


这事实是精细化农业和规模化农业的一个矛盾,精细化农业追求最大亩产量,而规模化农业追求规模化效益,规模化种植产量往往不如精细化种植,有时候要通过牺牲产量来追求效率,但是规模化有成本优势。


鲜食玉米种植的行距和株距也很有讲究,目前的玉米机还做不到不对行收获,建议在种植时就要想到收获的事,最简单地要求就是播种机的行距要和收获机的行距保持一致,这样在收获时能保证作业的效率,也能有效地减少重复进地、漏收的问题。


笔者建议最好不要搞宽窄行、大小垄、套种等模式,有可能会增加产量,但是会为后期收获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规模化农业大生产一定是简单化、标准化、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种植给机器制造了无穷的麻烦,所以农机与农艺互相融合相互妥协很有必要。



四是分期种植,适时采收。鲜食玉米属于时令性很强的作物,收获时间决定着市场价格,通常早几天和晚几天的价格会有天壤之别,只要能比其他种植户提前几天上市就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所以鲜食玉米种植一方面可以用育苗移栽的方式人为的缩短大田生长周期,争取提前一两周上市,另外可以采取分期、分批种植的方法,避免和其他种植户一起扎堆上市,分散、分批种植的另一个好处是提高鲜食玉米收获机的使用效率,收获时间集中会出现收获机器不够用的问题。


另外也要计划好收获的时间,吐丝之后20-28天是**时机,但机器化采取宜晚不宜早,成熟度越好,果粒饱满,果穗苞叶包裹的越紧且层数多,在机械化采摘时越不容易磕碰受伤。

五是冷链物流,配合大规模种植。虽然名为鲜食玉米,但采摘之后真正直接食用的并不多,大多要冷藏。



要保持鲜食玉米的新鲜度和良好的口感 ,就需要用到冷链+物流技术,解决了保鲜问题,规模化种植、规模收获才能成为可能,否则大规模地收获容易,紧跟着就是灾难性的重大经济损失。


鲜食玉米从采摘到加工要在6个小时内完成,这样才能保证口感和品质,所以在距离种植区较近的地方建冷库已经成为规模化种植的基本需要了。


笔者从广东 、广西、四川几个鲜食玉米种植区了解到,鲜食玉米的保鲜方式有低温冷藏和速冻保藏两种方式,低温冷藏通常是生玉米保鲜,先经过预冷,也就是在采收之后一个小时内将玉米穗的温度降到零度,之后将预冷后的果穗剥去苞叶装入保鲜袋码垛贮藏,速冻则是直接把果穗降温到零下25度以下,包装后在零下18度恒温条件下可长期保存。

结语:虽然种植面积已经2000万亩,但是国内外市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呈现逐年长升的趋势,市场空间还很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内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还会增加,并会向着规模化方向发展,解决机械化收获是保证鲜食玉米面积稳定和增长的关键,要解决机械化收获问题,一方面是改良现有的机器,另一方面需要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和相互妥协。

作者:柳琪

END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