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海垦创新模式 推动消费扶贫常态化制度化

海垦创新模式,推动消费扶贫常态化制度化

帮老乡卖货,他们办法多

■ 海南日报记者 邓钰 通讯员 高明翠

“感谢您参与近日秀英区东山镇玉下村生态玉米公社工艺助农活动。”7月9日,一封感谢信从玉下村委会送到了位于海口市龙华区的海南省农垦老干部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海垦老干中心)。

这封文字朴实的来信,纸短情却长——2019年,玉下村委会组织9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扶贫资金种植70亩“美玉糯”新品种玉米,今年玉米喜获丰收,可是本该欣喜的村民们却为销路犯了难。正当村民发愁之际,海垦老干中心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发起线上接龙订购。海垦老干中心16个党支部共129名在职及退休人员订购了198份扶贫产品,解了村民燃眉之急。

“能够如此迅速为扶贫产品找到销路,得益于常态化机制的建设。”海垦老干中心行政负责人关辉说,为实现消费扶贫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今年4月中旬,中心创新尝试依托各个离退休党支部,成立消费扶贫志愿者服务队。

“服务队下设10个消费扶贫志愿团,中心选定42名老同志参与志愿团的管理工作,为全中心老同志参加消费扶贫提供服务。”消费扶贫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黄建南介绍,扶贫产品到货后,志愿服务队还会组织志愿者发放产品,确保扶贫产品有序到达消费者手中。

“成立消费扶贫志愿者服务队后,我们购买扶贫农产品更加方便快捷。在满足居家生活需要的同时,又能为助农脱贫增收贡献一点力量。”海垦退休干部詹华清说。

据统计,自海垦老干中心消费扶贫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已陆续带动1500余人次参与消费扶贫,消费金额超10万元。

这只是海南农垦广大党员职工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的一个案例。为了组织好消费扶贫活动,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成立消费扶贫行动领导小组,将消费扶贫行动业绩考评纳入企业年度业绩总考评,把考评结果作为企业奖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结合垦区实际,明确责任分工。

与此同时,海南农垦各企业在消费扶贫活动中,将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以产品为媒介、用消费搭桥梁,通过直播带货、网络平台售卖、开设线**验店以及举办线下消费集市等一系列举措,让农家好货走向市场。

“开展消费扶贫活动,实际上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有的贫困地区并不缺少资源禀赋,只是缺乏市场观念和渠道。”海垦控股集团扶贫办主任邢贻标介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拥有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以及品牌打造的丰富经验,以企业作为平台,培育市场、扩展销路,不仅为扶贫产品对接市场,还注重培育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27日,垦区共有茶叶、蜂蜜等38个扶贫产品在海南爱心扶贫网上架,销售额总计921.81万元。(海南日报海口7月9日讯)